江苏师范大学中俄学子“泉声化育,言振阡陌”实践团开展航天科普进社区活动
来源:中国教育晚报 作者:嘉锰 发布时间:2025-07-12
七月的徐州城,暑气蒸腾。7月9日上午,江苏师范大学“泉声化育,言振阡陌”实践团奔赴徐州市鼓楼区白云山社区,以“执手化箭 星河共筑”为主题,开启一场沉浸式航天科普实践之旅。
溯源火箭:从历史到今朝的时空对话
活动伊始,实践团成员依托“泉声化育,言振阡陌”的实践主旨,将知识传播与文化传承相融合,以“什么是火箭”为切入点,用通俗语言串联起火箭跨越千年的发展脉络。“大家看,这古代的‘飞火枪’,是原始火箭雏形,靠火药燃烧产生推力,这是咱们先辈对航天探索的最初尝试……” 队员指着展板上的古火箭图示,将时光拉回千年前的烽火战场。当画面切换到现代运载火箭发射场景,巨大火箭腾空而起、烈焰喷涌的震撼画面,瞬间抓住同学们的目光。
在讲述“火箭之王”钱学森的事迹时,实践团队员们带着中俄学子特有的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深情叙述:“钱学森先生在美国已是世界知名空气动力学家,却毅然放弃优厚条件,突破重重阻碍回国。他让中国导弹、原子弹发射至少推进20年,‘两弹一星’背后,是他把爱国情、强国志,融入每一次火箭升空烈焰。咱们江苏师大中俄学子,始终传承这种融通中外、报效家国的精神,今天带大家了解航天,也是希望把这份情怀传递下去。” 孩子们听得入神,眼神中闪烁对航天先辈的崇敬,航天精神的种子,在基层社区与学院精神的共鸣中,悄然埋下。
趣味实验:让原理“触手可及”的实践课堂
为让抽象火箭原理变得“看得见、摸得着”,实践团结合“泉声化育”注重实践育人的理念,精心设计趣味实验环节。“大家吹过气球吧?今天用气球模拟火箭,感受反冲力!” 队员手持气球演示,“充满气松开,空气向下喷,气球向上飞,这和火箭反冲升空原理一样!” 简单实验让孩子们瞬间理解基本逻辑,纷纷动手尝试,在社区活动室里,气球飞升的弧线与欢笑声交织。
而最让大家期待的水火箭制作,更是实践团践行“言振阡陌”、赋能基层的生动体现。提前备好硬卡纸、空水瓶等材料,队员们带领居民一步步“造火箭”:“剪扇形卡纸卷成圆锥当箭头,减少阻力;画尾翼、粘贴固定,平衡飞行……” 从剪裁到调试,孩子们全程参与,同学们感慨:“平时看航天新闻觉得远,今天自己做‘火箭’,才懂这里头学问大!咱江苏师大的授课人教得细,把知识落到实处了。”
发射时刻:点燃探索热情的青春见证
“一切就绪,发射!” 随着实践团队员指令,孩子们握着气筒,紧张又兴奋地为水火箭充气。“嗖——” 水火箭带着哨声破空而出,在空中划出弧线,社区里欢呼声此起彼伏。“我的火箭飞起来啦!” 孩子们蹦跳欢呼,围着队员追问:“装水量咋影响高度?尾翼咋调更稳?” 队员们结合中俄学子理工学科背景,从物理原理到工程思维,耐心解答,借水火箭发射,传递科研探索乐趣,让“泉声化育”的实践成果,在社区落地开花。
此次白云山社区航天科普实践,是江苏师大江苏圣理工学院—中俄学院“泉声化育,言振阡陌”理念的深度落地。从历史溯源到原理实践,从发射体验到发展纵览,实践团将航天科普与学院精神相融合,让“探索浩瀚宇宙”成为触手可及的体验。既点燃社区青少年们的航天热情,也让学院学子在服务中,践行“以知识赋能社会,以实践厚植情怀”的使命。当水火箭划破天际,当航天精神在讲述中传递,这场实践,是一次科普行动,更是中俄学子青春力量与基层社区的深度对话,让航天梦的火种,在阡陌间熠熠生辉,照亮更多人奔赴星河的征途,也为暑期实践写下生动注脚。(作者:顾紫煊 黄磊 张雅涵 曹依晗 张欣彤 王子馨 陈麒宇 刘滨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