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研学>正文

与岗位科学家同行,探寻丘陵农机新未来

来源:中国教育晚报     作者:嘉锰     发布时间:2025-07-12     

7月5日至11日,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赴咸宁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湖北省咸宁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8名本科生在国家级柑橘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李善军教授全程指导下,深入农机科研基地、智慧农业示范园和红色教育基地,通过技术攻关、田间劳动与红色研学,探索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解决方案,赋能乡村振兴。

解码山地运输机,把脉产业痛点

在华中农业大学农机化科研基地,实践团实地观摩“7YGD-Q55型山地果园运输机”的复杂地形作业演示。李善军教授现场讲解其钢丝绳辅助重力张紧装置与无线遥控系统等核心技术,团队成员详细记录设备载重、爬坡等性能数据。“这台运输机能在35°陡坡稳定运载500公斤柑橘,但转向灵活性仍需优化。”机电2302班徐静雯在实测后提出改进建议。随后,团队调研了农业农村部柑橘全程机械化科研基地的通用履带式智能液压平台、协作机器人系统等装备,为后续研究奠定技术基础。

实践团观摩山地果园运输机

实践团聆听李善军教授讲解

问诊智慧果园,开出科技“良方”

在崇阳县伊轩柑橘合作社,团队发现轨道运输机面临转弯半径不足、导航割草机复杂地形适应性弱等瓶颈。“传统人工运输每亩成本高达1200元,而现有设备仅能降低30%。”队长机电2301班张乐妍在访谈中记录下农户诉求。成员们一边参与除草松土劳动,一边结合机械专业知识,提出“增加铰接转向模块”“优化传感器布局”等解决方案,得到合作社技术负责人认可。

实践团参与除草、施药等农活

合作社负责人展示传统除草方式

红色故居里悟初心,青砖黛瓦间谋振兴

团队走进王佛炳烈士故居,通过一封泛黄的抗战家书感悟革命精神;在王世杰故居研读其教育救国手稿,体悟知识分子的家国担当。结合红色资源调研,成员们为当地设计“智能导览+农事体验”文旅方案:“可以用VR技术还原革命场景,同时联动周边农场开展玉米采摘活动。”机电2302班杜雅洁的创意获得工作人员点赞。

实践团参观王世杰故居

王世杰教育救国手稿

新农人对话科学家,共绘振兴蓝图

在隽青农场,“85后”新农人程艳与李善军教授团队展开了一场充满希望的对话。程艳热情分享了她用十年青春打造的2700亩数字化农场成功经验,特别提到李善军教授团队研发的智能玉米耕地机给农场带来的变革:“这台设备的精准作业让我们的玉米种植效率大大提升,陡坡地带的耕作稳定性更是远超传统农机!”

机制2302张成通在研讨会上分享了技术观察:“耕地机的液压仿形系统能智能适应复杂地形,实现了丘陵农场的‘无人化’管理雏形。”程艳欣喜地表示:“教授团队的创新设计不仅解决了我们的实际困难,大学生们带来的智能化思路更让我们看到了现代农业的无限可能!”

实践团了解新农人程艳的创业故事

实践团采访新农人程艳玉米耕地机的使用情况

产学研融合,破解“最后一公里”

在武汉励耕果园机械有限公司,团队与企业共商山地农机推广难题。通过对比传统农机与智能装备的作业数据,成员们提出“以租代购”“共享农机”等推广模式。李善军教授总结道:“这次实践实现了从实验室到田间、从技术到情怀的双重闭环,青年学子要用硬核科技让丘陵山区‘轻装前行’。”

实践团与武汉励耕果园机械有限公司交流

实践团参观厂房并调研使用情况

此次社会实践让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科技兴农的时代使命。通过实地调研山地果园运输机的创新应用,我们见证了智能农机如何破解丘陵山区运输难题;在与新农人、科研工作者的对话中,感悟到"产学研用"融合的力量;红色教育基地的研学更坚定了我们"知农爱农"的信念。未来,团队将持续优化农机设计,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智慧,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作者:张乐妍 孔维臻 学校: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  团队名称: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赴咸宁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头条新闻

  • 与岗位科学家同行,探寻丘陵农机新未来

    7月5日至11日,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赴咸宁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湖北省咸宁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8名本科生在国家级柑橘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李善军教授全程指导下,深入农机科研基地、智慧农业示范园和红色教育基地,通过技术攻关、田间劳动与红色研学,探索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解决方案,赋能乡村振兴。 解码山地运输机

  • 家园共育 携手成长 ——相沟镇中心

      为了让家长更好的了解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关注幼儿暑假期间的安全与健康,相沟镇中心幼儿园三义分园于7月11日举行以“家园共育,携手成长”为主题的暑期家长会活动。  家长会伊始,甄园长通过视频和图片的形式,向家长们全面回顾了本学期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从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自主游戏,绘本阅读到孩子们

  • 青春执笔,绘就茶苑新篇——万名大学生

      引言   在广袤的乡村画卷中,老人是承载乡愁、见证变迁的珍贵底色。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乡村振兴的壮阔画卷中,老人是承载岁月、传递乡愁的珍贵底色。”关爱乡村老人,守护“一老一小”,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温情篇章。江西软件职业技术大学“甲路拾遗·VR溯艺”实践队,响应“万名大学生进千站”号召,深入

  • 大学生走进通成山庄:跨越代际的温暖对

      大学生走进通成山庄:跨越代际的温暖对话与双向成长  为了深入了解老年群体生活现状,促进代际交流与融合,宿迁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青晖伴行”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于6月27日在通成山庄与多位老人展开深入交流,本次参与活动有经济管理学院分团委部分老师与“青晖伴行”大学生志愿服务队全体。  团队首先来到吴爷爷家

  • 筑牢健康防线 守护幼苗成长

      夏季是各类传染病高发期,为切实保障全园师幼健康安全,有效预防流感、手足口病、诺如病毒感染等常见传染病。相沟镇中心幼儿园三义分园近期开展科学防控工作,通过环境整治,健康教育,家园协同三大举措,全力构筑校园健康屏障。  老师们通过卡通视频,图片等形式生动讲解病毒传播途径,引导幼儿理解“喷嚏礼仪”“口

  • 连厢击节处 青春续文脉 —— 武昌工

      (通讯员姚欣雨 陈靖雯 程欣悦 杨傲雪)乡村振兴的时代卷轴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来不是静止的符号,而是流动的精神长河。7月6日,武昌工学院“宣恩青韵・滚照厢魂”非遗传承队走进湖北宣恩凤山村,与村民共舞滚龙连厢的瞬间,好似明白了所谓传承,正是青春与传统的双向奔赴,是让文化基因在当代青年血脉中延续的

  • 这些“00后”厉害了!北航学子从零打

      在科技前沿领域,青年人才正以惊人的速度崭露头角。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来空天技术学院的 00 后学子们,凭借其卓越的智力、坚韧的毅力和对科技创新的不懈追求,正引领着太空碎片清除技术的发展。这支平均年龄 21岁的团队,用两年时间从零起步,让中国青年的智慧闪耀在地球轨道之上。图 1 团队成员合影  

  • 百名民乐团将赴佛山万人体育场“西甲之

      昨日(07月09日)下午,40集助力“百千万工程”电视连续剧《我的正义男友》剧组官宣,总导演“飞越木木”受邀将组织旗下百名乐手以“民乐团”形式参加由佛山市三水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的“西甲之夜”演出,为佛山“西甲”足球联赛的健儿们加油。  据悉,佛山“西甲”足球联赛由广东省足球协会、佛山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