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厢击节处 青春续文脉 —— 武昌工学院非遗传承队与凤山村民共舞记
来源:中国教育晚报 作者:嘉锰 发布时间:2025-07-10
(通讯员姚欣雨 陈靖雯 程欣悦 杨傲雪)乡村振兴的时代卷轴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来不是静止的符号,而是流动的精神长河。7月6日,武昌工学院“宣恩青韵・滚照厢魂”非遗传承队走进湖北宣恩凤山村,与村民共舞滚龙连厢的瞬间,好似明白了所谓传承,正是青春与传统的双向奔赴,是让文化基因在当代青年血脉中延续的生动实践。
图为非遗传承队与凤山连厢队合影 沈文海 供图
凤山村文化广场上,自发聚集的村民用连厢舞出生活的热忱——老者的稳健舞步里藏着岁月的沉淀,青年的灵动身姿中跃动着时代的活力,孩童的稚拙模仿间萌生出传承的嫩芽。这三代同场的画面,不仅是舞蹈展业,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反哺”的原始密码:先辈以技艺滋养生活,后辈以热爱回应传统。队员们凝视着那些击打肩肘膝的精准动作,耳畔清脆声响仿佛穿越时空——那是先辈们对生活的颂歌,更是文化生命力穿越千年的证明。
图为凤山连厢队在广场上练习滚龙连厢 沈文海 供图
受现场氛围感染,本团队成员也拿起连厢舞动,当拿起连厢的那一刻,便完成了从“旁观者”到“传承者”的蜕变。从手忙脚乱到节奏自洽,村民指尖的点拨不仅是技巧传授,更是一场文化信任的交付。
图为徐媛媛老师带领团队体验滚龙连厢 沈文海 供图
这场共舞的深层意义,远不止于技艺的传递。对武昌工学院非遗传承队而言,是理解了“非遗源于生活”的真谛:滚龙连厢的“翻滚”不仅是动作创新,更是文化在时代浪潮中保持活力的隐喻。对村民而言,青年的参与让古老艺术看见了未来——当高校的青春力量与基层的生活智慧相遇,非遗便不再是孤芳自赏的遗产,而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活态引擎”。
此刻愈发清晰:“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本质是让文化传承成为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当更多青年像这样走进田野,在与民间艺人的手掌相触中感受文化温度,传统艺术便能在创新中永葆初心,为乡村振兴注入最深沉、最持久的精神力量。这,正是作为非遗传承者,写给时代的青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