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耘梦工坊:“耕犁有岁答天章”劳动教育从”心“出发
来源:中国教育晚报 作者:嘉锰 发布时间:2025-08-18
劳动教育作为德智体美劳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是培育新时代青少年儿童的重要树人原则和方法。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7月3日至7月10日,西北大学哲学学院“耘梦工坊”调研队一行来到安康市白河县开展2025年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白河县二中、宋家镇中心小学和茅坪镇朝阳社区三地进行青少年儿童劳动教育状况调研和志愿服务活动,旨在了解山区青少年、儿童劳动时的心理状态以及劳动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有效缓解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压力,启蒙儿童、青少年主动承担劳动的意识,引导青少年儿童树立正确良好的劳动观。
7月3日,团队随指导老师一同前往白河县二中进行初步的实地考察和调研,在与学校老师们的对话交流中,团队形成了关于白河县二中学生们的整体素质情况和学业状况的大致印象,了解到学校内大部分学生都是留守儿童,家务活动已构成他们日常生活中平凡的一部分。通过观看学校VCR,团队领略了学生们的多彩风貌和校园生活中丰富而独特的课外活动,在这些课外活动中,以航模、书法和烹饪课最为新颖,这些活动反映出学校将劳动课程寓教于乐,充分结合劳动理论和实践活动,尊重学生们的成长规律,让他们在掌握劳动技能的同时也体验到劳动为他们带来的乐趣。
图为团队与白河县二中老师们的座谈会现场
图为白河县二中劳动教育成果展板
团队成员在白河县二中劳动文化馆体验农村拉磨
图为白河二中吴校长和书记带领团队成员参观茅坪稻耕文化科普馆
7月4日早晨,团队一行人前往宋家镇中心小学跟随老师们开展了为期三天的家访活动,在家访过程中,团队围绕劳动教育这一主题与孩子们进行了亲切而深入的交流。宋家镇由于地处偏僻,工作机会相对白河县的商业中心茅坪镇而言更少,因此鲜见青壮年劳动力的身影,所以孩子们大多跟家中的老人以及身为家庭主妇的母亲同住,家庭经济来源多为父亲外出打工带回来的积蓄,家务劳动的一部分自然而然也就分担到了孩子们身上,他们从学习简单的家务劳动,比如洗碗、擦桌子、扫地等等,逐渐掌握了更加复杂的劳动技能,比如洗衣服、烧菜甚至是上山摘野菜,孩子们平日的课程作业时间大多为四十分钟左右,劳动任务一般在日常学业任务完成之后,当问到做家务劳动是否会感到厌恶和疲惫时,一位小学二年级的孩子告诉我们他很开心,因为做完家务就意味着可以出去玩耍了,多数孩子对 “劳动对自己的人生是否有意义” 这一问题做了肯定性回答,但也有孩子表示 “意义不大,去了更好的地方就可以少做一些家务活了”。这一情况让团队深刻认识到劳动教育的任重道远,也更加坚定了做好相关引导工作的决心。
团队成员们与孩子们进行深入对话交流
从孩子们口中团队了解到,宋家镇中心小学每周一下午都会开展劳动课程,由老师们进行实际劳动过程的教导,比如一起和孩子们扫地拖地、洗碗等等,从而让劳动教育更加形象深刻,另外老师们也会嘱咐与劳动主题相关的安全小贴士,比如防溺水、防明火、防受伤等等,从而让孩子们从小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增强自我安全防范意识。
7月8日至7月10日,团队在茅坪镇社区内开展了面向青少年儿童的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主要活动内容是与孩子们进行劳动安全教育的问答互动,通过“我问你答“的游戏形式让孩子们抽取团队成员手中的彩色卡片进行回答,一共三十张卡片,共分为劳动安全领域内的六个模块,分别为工具使用安全、厨房操作安全、用电用火安全、负重安全、化学品和环境安全以及体能安全,每个模块内置五个问题,打乱排放,孩子们按顺序抽取五个问题进行回答,答对三道即能获得团队发放的奖品。此次活动生动有趣,吸引了大量青少年儿童前来参加,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到劳动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从而规范他们的劳动操作,并减轻他们在劳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心理负担,使劳动过程更加轻松愉快。
团队成员在社区内开展“我问你答”劳动安全教育志愿活动
通过采访白河县青少年儿童的劳动状况以及在社区开展劳动安全教育志愿活动,有助于增强青少年儿童的自理能力、养成独立自主的人格、锻炼自我意志和抗挫折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协同发展。此次实践活动对于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而言都是一次宝贵的经历,让团队成员走进乡村青少年儿童的生活,将青春的色彩和启蒙的光芒洒向稚嫩的心房,用“锤凿无声诠大道,耕犁有岁答天章”的劳动智慧滋润初生的思想。(队伍专项:“文明实践看陕西”专项;队伍名称:“耘梦工坊”调研队;队伍所属院系:哲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