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学理学院蓝阶梯:赴黔传薪火,绘从江新卷
来源:中国教育晚报 作者:嘉锰 发布时间:2025-08-18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要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江南大学“蓝阶梯”乡村振兴实践团以实际行动回应期待,四次横跨千里奔赴贵州基层一线。7月13日-26日,在江南大学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董小平的带领下,16名来自理学院、人文学院、商学院等学院的同学怀揣着为民情怀,积极响应国家“三支一扶”计划的号召,聚焦乡村振兴,前往贵州省从江县下江中学开展为期两周的实践活动,在平凡中书写家国情怀,让墨色长卷被点染出万千斑斓。
下江中学校长石刚(左一)副校长杨效林(中)江南大学理学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董小平(右一)
万里赴黔途,阶梯再启行
从2021到2025,蓝阶梯秉持“乡村振兴,双向教育”之初心,数度踏黔地沃土,于习水、从江间播撒光热。支教传薪火,调研探根脉,红色文化浸润、推普赋能、教育拓界皆在其列。团队载誉无数,从省级重点团队的嘉勉到全国示范团队,每一份荣光都映照着青春足迹;十万余次点击背后,是蓝阶梯和乡村振兴双向奔赴后的同频共振,是蓝阶梯成员立志让青春的光芒在基层角落里闪光的坚定,让未竟的蓝图在细化打磨中愈发清晰。
课程纷纷至,齐声向云端
团队践行着理学院院训“厚重数理,博学至新”精神,围绕“赋能成长,为爱上色”开设多元课程,兼顾启蒙与实践,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同时,在他们心中播撒为人处世的种子,让学识与德行并肩生长。
李瑶老师在向学生介绍AI基础应用、伦理隐患和工作前景的同时,教给学生们利用AI自学的方法,言语间是对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殷切希望;杜培硕老师的化学实验课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同学们在实验中爱上化学,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周旭祥老师的光学实验课从棱镜分光开始,让同学们发现光的另一面,燃起心中探索世界的求知欲。
专业特色课程
拓展课程各有侧重,职业规划课助力学生认清自我,向上生长;哲学课与摄影课探究生命深度,教会学生用镜头表达内心情感;性教育课拨开性别迷雾,让学生学会求同存异,将人人平等牢记于心;撮泰吉课程将文化认同融入面具创作,而“人生拍卖会”让孩子懂取舍、知进退,明得失。实践课上,在橡皮章、塑料永生花、香薰蜡烛的制作里,老师们努力用爱心与耐心为学生构筑成长的温馨乐土。
拓展课程
活力课程则是带来了更多欢声笑语,戴汝婧老师以彩绘点亮童心,指导学生完成4个“邦邦”留作纪念。爵士舞课上众人尽情挥洒汗水,跃动青春,运动会与篮球友谊赛展现出学生惊人的运动天赋,并拉近了学生与老师的距离。王梓润老师充分考虑到支教时间的短暂性,选择教授五线谱,在团队支教活动结束后,学生可以通过五线谱自学钢琴曲,让音乐成为我们彼此心连心的纽带。
活力课程
一首《向云端》,是十四天相遇的感念,是老师真诚的美好祝愿,是分别来临的终响曲,回望十四天相处的点点滴滴,蓝阶梯遭遇了诸多困难:洪水受灾重建、生源招募困难、雨夜停电等等,但蓝阶梯从成立之初就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敢无畏,16人众志成城,终是在从江留下不可磨灭的足迹,《向云端》亦是蓝阶梯直面险途、勇往直前的铿锵呐喊。
烈日访乡俗,风土入怀间
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的号召,蓝阶梯着重调研了当地的文旅产业、传统技艺、民族风俗,致力于寻找从江、榕江县文化振兴和产业振兴的突破点,并通过实践活动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关于文旅产业,由于6月24日—28日,贵州省榕江县遭遇连续强降雨侵袭。洪水重创了这座因“村超”而走红的县城,基础设施受损严重,“村超”球场也几乎被洪水摧毁,联赛被迫中断。蓝阶梯本次调研旨在针对榕江暴雨后“村超”的实际情况,探究其球场重建、联赛重启及文旅活动恢复等灾后恢复的具体路径,进而思考如何依托“村超”这一特色文化符号,联动各方力量加速当地旅游及经济复苏。
村超现场
关于传统技艺,蓝阶梯同时聚焦传统手工业中的苗染技艺,考察其传承现状、技艺特色及与现代市场的结合潜力,探究如何通过技艺创新、品牌打造等方式激活传统手工业的经济价值。蓝阶梯调研组走访当地扎染店,观摩记录扎染过程,与店员交流扎染历史和售卖情况。我们发现当地多数人缺乏网络宣传意识,多将互联网用于娱乐。我们向店家提建议,同时在蓝阶梯相关平台宣传扎染技艺,希望助力当地经济。
特色苗染
关于民族风俗,蓝阶梯关注岜沙苗寨、占里侗寨民族文化资源,调研在保护文化本真基础上,通过发展旅拍业务、深化文化体验项目等拓展旅游形式,将民族文化转化为旅游竞争力,推动文旅融合纵深发展。最终理清民族文化与乡村振兴内在关联,分析交通、语言等制约因素对旅游扩展及灾后恢复的影响,为提出针对性、可行性助力方案提供依据。
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枪手部落”的岜沙苗寨保留着苗族古老习俗与文化传统。镰刀剃头、鸣枪迎宾等民俗成吸引游客亮点,蓝阶梯队长韩首名体验了苗族婚嫁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当地政府与村民结合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此旅游模式让周边商贩受益,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为脱贫攻坚提供保障。
岜沙苗寨苗俗文化
与岜沙苗寨相近的占里侗寨,以“生育文化”和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闻名。乡村振兴中,占里侗寨依托侗族文化和生态环境,走出生态农业与文化体验结合的发展之路。占里坚持“稻鱼鸭”共生传统耕作方式,所产香禾糯米绿色生态、口感独特,受市场青睐和游客好评。
侗寨男女井
纵观调研过程,综合对“村超”、岜沙苗寨、占里侗寨的调研可知,民族文化是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托,但交通不便、语言沟通障碍等问题制约发展。这些发现为后续助力当地文旅融合、完善基础设施、破解发展难题提供方向,也深化了实践团对乡村振兴复杂性与多元路径的认识。
来日皆可期,共赴好光景
2025年夏天,蓝阶梯故事暂告段落,但相关篇章未真正结束。阶梯上播撒的希望火种不再是微光,它们照亮孩子前路、托举其眺望远方,还会在时光中流转,由一代代奔赴西部的支教老师接力,成为跨越山海的约定,在岁月中生生不息。
下江中学、理学院领导与蓝阶梯和支教同学合照
通讯员:杨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