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高校>正文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淮北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赴瞻淇村进行非遗鱼灯技艺研习与传播暑期实践团

来源:中国教育晚报     作者:嘉锰     发布时间:2025-08-22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淮北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赴瞻淇村进行非遗鱼灯技艺研习与传播暑期实践团

  为探寻在瞻淇古村的夜色中流转不息的那缕匠心与乡魂,揭示鱼灯光影背后跃动的文化脉搏,推动传统技艺焕发新活力。近日,淮北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赴瞻淇村进行非遗鱼灯技艺研习与传播暑期社会实践团开展了为期六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通过采访调研、实地参观和技艺体验等多种形式,全面深入了解瞻淇鱼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与发展路径,积极为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8月15日,团队走进瞻淇古村,在热心村民潘素敏的带领下走访了敦睦堂、敦和堂和九世同堂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聆听村落背后的历史故事与文化脉络。浓郁的文化氛围让队员们深切感受到瞻淇村厚重的时间积淀,也更加意识到古建保护与非遗传承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次日,带着对古村文化的初步感知,实践团紧接着前往鱼灯传承人汪近午老师的工作室。汪老师系统介绍了瞻淇鱼灯的起源、发展历程与文化象征,阐述了鱼灯在当地民俗和社会生活中的深远意义,帮助队员们建立起对这项技艺文化价值的立体认识。

  8月17日,团队来到非遗传承人汪观海的工坊进行参观学习。成员们现场观摩了鱼灯从选材到成型的完整工艺流程,领略了匠人精湛的技艺与严谨的态度。在匠人的专业指导下,队员们还亲手体验了扎制骨架、蒙布、勾线和彩绘等关键工序。尽管初学陌生,但通过一天的努力,大家仍合力完成了一盏色彩绚丽、形态生动的鱼灯。在制作过程中,我们不仅体会到鱼灯制作技艺的繁复与精细,更深刻感受到徽州匠人非凡的智慧与可贵的匠心精神。

  有了亲手制作鱼灯的经历后,8月18日清晨,瞻淇村鱼灯队队长、非遗传承人郑冬蛟在敦睦堂与队员们展开深入交流。他详细讲述了鱼灯的历史渊源、发展历程以及其个人传承故事。我们了解到这里作为徽州鱼灯发源地,瞻淇鱼灯已传承800余年,瞻淇每年正月初二至十八皆会举办盛大鱼灯会,红鱼祈愿,青鱼迎春。四米长灯翩跹起舞,如游龙穿巷、星河泻地,场面恢宏动人。尤其近年,鱼灯文化逐渐走出乡土,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打卡,有效带动了本地发展。现场,郑冬蛟老师更展示了精湛的舞鱼灯技艺——从基础的托举行进,到复杂的摆尾、回旋,每一个动作皆承载着代代相传的默契与匠心,令人叹为观止。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是无数代鱼灯传承人的智慧与心血的结晶。

  而当夜幕低垂,一场流动的梦境在徽州古城悄然浮现,瞻淇鱼灯,在鼓点中醒来。表演者们如踏古音,衣袂轻扬。一盏盏鱼灯自掌心苏醒,鳞片映光,宛若呼吸;鱼群游弋,恍若星河坠入人间。“摸摸鱼头万事不愁,摸摸鱼尾顺风顺水”光影流转间,寄托的是百姓最淳朴的美好愿景。瞻淇鱼灯,这不仅仅是一场表演。每一盏亮起的鱼灯,都是匠人指尖的温度;每一次翻腾转侧,皆是无言的文化延续。镜头掠过,定格的是光芒,更是薪火相传的徽州魂。

  随着实践活动步入尾声,队员们系统整理访谈笔记及所拍摄的视频、图像资料,深入总结在非遗传承、古建保护与乡村发展等方面的成果,为撰写实践报告与后续传播积累丰富素材。

  此次瞻淇村之行,不仅让我们深刻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也为传统技艺与现代文化融合发展拓宽了新思路。队员们纷纷表示,将把此次实践中的所见所闻、所学所感转化为实际行动,助力非遗传播与乡村振兴,持续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贡献青春力量。

头条新闻

  • 河南漯河太行山路小学开展开学前安全排

      织密安全网 静待雏鹰归  ——河南漯河太行山路小学开展开学前安全排查专项行动  盛夏余温未散,新学期脚步已至。为筑牢校园安全防线,保障师生平安返校,8月19日上午,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太行山路小学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开展“拉网式”安全排查专项行动,以“零隐患”标准迎接开学季,为孩子们铺就一条安全、温馨

  • 青岛农业大学“烛梦园光”实践团赴重坊

      2025年8月9日至8月15日,青岛农业大学“烛梦园光”实践团赴重坊实践队第三队开展为期七天的墙面绘制实践活动,通过乡村调研、墙面设计、墙面改造等环节,为乡村建设注入青春动能。 以研为基,锚定创作方向   实践团抵达后与当地团委完成了对接,全面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及村庄规划。随后,他们随

  • 青春力量扎根乡土:“青禾绿行”实践队

      近日,以“践行绿色理念,助力乡村振兴”为使命的青年志愿服务团队——“青禾绿行”实践队活跃在乡村一线,他们怀揣对自然的敬畏与对乡村的热爱,用实际行动为乡村生态建设注入青春活力,让绿色理念在田间地头落地生根。   “青禾绿行”实践队聚焦生态保护、绿色农业、低碳生活三大核心方向,坚持深入田间地头与乡村

  •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凤箫声动 玉壶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淮北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赴瞻淇村进行非遗鱼灯技艺研习与传播暑期实践团  为探寻在瞻淇古村的夜色中流转不息的那缕匠心与乡魂,揭示鱼灯光影背后跃动的文化脉搏,推动传统技艺焕发新活力。近日,淮北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赴瞻淇村进行非遗鱼灯技艺

  • 向盐碱地出发,山农师生用青春力量唤醒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黄河三角洲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党的二十大“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战略部署,2025年暑假,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黄河湾·青春绿”盐碱地改良团队在山东省盐碱地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诸葛玉平教授的指导下,赴东营市五个区县31个盐碱地集中区,分批次开展系列暑期社会

  • 从课堂到车间!内蒙古工业大学晨曦科技

      当一颗螺钉的拧紧误差超过标准,可能引发新能源汽车电池泄露、工程机械结构失效等重大安全隐患。如今,这一困扰高端制造业的难题被内蒙古工业大学 “晨曦科技” 团队攻克 —— 他们研发的智能电批,凭借自主创新的 “动态补偿 + 数据追溯 + 视觉引导” 技术体系,打破国际巨头技术垄断,让国产智能装配

  •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为新罗职工子女暑托

      7月份以来,闽西职业技术学院筑小蜂青年志愿服务队奔赴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莲花社区,携手市、区总工会、壹公益社会工作发展促进中心,为37名孩子打造多彩暑期课堂,用实际行动破解职工子女暑期“看护难”问题。  暑托班围绕“筑梦新罗・情暖童心”主题,聚焦“建筑+素养+安全”多维培养,精心设计了涵盖红色建筑

  • 以法为纲,以译护航 ——“译心护讼”

      随着我国涉外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法律英语已成为连接中外法律体系、促进国际司法合作的重要桥梁。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涉外领域立法,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进入国家战略层面。在此背景下,由西南政法大学学生团队创立的重庆译心护讼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凭借其创新的“AI+法律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