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非遗传统文化,青春赋能乡村振兴 ——“非遗文化・青春传薪”实践团队开展2025年暑期“三下乡”活动
来源:中国教育晚报 作者:嘉锰 发布时间:2025-07-15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的重要指示精神,成都职业技术学院“非遗文化・青春传薪”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于2025年7月2日至7月8日走进“中国竹编艺术之乡”——眉山市青神县,开展了一场以非遗文化传承创新为主题的深度实践活动。青年学子以青春之力赋能非遗保护,用创新思维激活传统文化,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一、深入非遗生态圈,探寻文化技艺传承密码
团队首站走进青神竹艺文化生态圈,实地走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张德明工作室。在与传承人的面对面交流中,成员们深入了解了青神竹编的技艺精髓与文化内涵,深刻认识到非遗保护在新时代的文化传承使命。通过沉浸式体验竹编技艺,青年学子们不仅深度了解了传统技法,更在指尖触摸中感悟到“匠心精神”的深刻意义。
二、创新“非遗+”课程,点亮留守儿童文化课堂
在青神县花园社区,团队创新打造“非遗+美育”“非遗+安全教育”特色课程体系。30余名留守儿童在动手体验扎染、泥塑、剪纸等传统工艺课程中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首创“非遗+安全教育”模式,将非遗技艺与安全知识结合,设计趣味互动课程,让孩子们在寓教于乐中提升自我保护意识。7月7日,团队与花园社区共建的非遗文化“志愿服务基地”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校地合作推动非遗活态传承迈入新阶段,为社区文化教育提供长效支持。
三、研习红色非遗,传承红色文化薪火
团队将非遗传承与红色基因传承相结合,在红色西山教育基地开展“非遗里的红色记忆”专题研学活动。同学们学习到,战争时期青神人用细竹丝编织斗笠,将革命口号与竹编技艺结合,使竹编成为了红色文化传播的载体。在青衣康养中心,团队组织“红歌共唱・温暖银龄”活动,与老人们同台演绎红色歌曲,用歌声传递精神力量,以青春陪伴温暖银龄群体,实现代际文化共融。
四、创意赋能非遗,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
通过走访竹艺博物馆、调研青神竹编文化,团队设计推出“青小竹”IP形象,将传统竹编纹样与现代设计语言相融合,为文创产品开发提供创新方案。此外,团队与四川嘉熙竹木有限公司共建“青创工坊”,搭建学生创业项目孵化平台,推动非遗技艺与现代产业融合发展,助力青年创业实践。
五、践行“非遗为民”,文化服务普惠大众
活动期间,团队践行“非遗为民”理念,开展多层次文化服务:在国际竹艺城承担非遗文化宣传接待活动,向游客展示青神竹编的独特魅力;在社区组织“非遗体验日”,吸引50余名儿童参与竹编、剪纸等互动项目;向高台镇共和学堂捐赠非遗漆扇教学工具包30套,建立非遗教育帮扶长效机制。通过一系列行动,让非遗文化从“庙堂之高”走入“寻常百姓家”,真正实现“活起来、传下去”。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成都职业技术学院青年学子以创新思维赋能非遗保护,用青春行动践行文化传承使命。通过校地共建、课程创新、文创开发、红色教育等多维度实践,不仅深化了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活力。未来,团队将持续探索非遗保护与创新的路径,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持久生命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青春力量。(通讯员:卢梦霖 段艳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