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资讯>正文

“看!这把剑的花纹会发光”——大学生探访龙泉剑铺,在千年锻打声中听见匠心跳动

来源:中国教育晚报     作者:嘉锰     发布时间:2025-07-14     

  “让千年剑火照亮青春眼眸!”当浙江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探剑脉,承匠心”实践服务团的成员们握住烧红的铁块,抡起沉甸甸的铁锤时,这个夏天,龙泉山脚下的火光与两千五百年前的欧冶子铸剑台,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看展、锻打、访大师,亲手触摸钢铁的温度,用心聆听剑刃的低语……这个七月,这支年轻的实践队走进丽水龙泉,在博物馆的流光剑影里读懂历史,在铁匠铺的叮当声中体悟传承,度过了一段与“剑”同行的特别时光。

  和他们一样,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带着好奇与热忱走出校园,在实践中探寻传统文化的根脉。他们用脚步丈量文明的长度,用眼睛发现技艺的精妙,用双手感受匠心的重量,让古老的智慧在青春的注视下焕发新的光彩。

  每一次叩访都在拉近传统与当下的距离,每一次体验都在为文化传承积蓄力量。当万千青年都开始回望历史、守护技艺,那些沉睡的文明瑰宝,必将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剑光里的千年史,博物馆中见匠心

  实践团的龙泉之行从宝剑博物馆开始。推开展厅大门,仿佛闯入了时光的长廊——商周青铜剑泛着青绿的锈色,却依然能看出锻造时的朴拙力道;汉环首刀的刀身虽已斑驳,那弯弧里藏着的雄健之气仍扑面而来;唐代剑器的纹饰繁复华美,流转的光泽中尽是盛唐气象。

  “原来一把剑能讲这么多故事!”队员小叶盯着展柜里的剑脊纹路,忍不住惊叹。通过多媒体影像,他们看到了欧冶子在秦溪山麓掘井铸剑的传说,看到了龙泉宝剑如何从战国的战场利器,变成明清的文人雅玩,又在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文化使者走向世界。

  在“锻淬磨刻”技艺展示区,一段老师傅捶打剑坯的影像循环播放。“每个步骤都环环相扣,容不得半点马虎。但要说最考验匠人,非锻打莫属。”讲解员的话让队员们恍然大悟:原来那些看似简单的敲打,藏着古人对材料与力学的极致理解。

  走出博物馆时,夕阳正斜照在馆前的“龙渊”石碑上。队长小陈在笔记本上写下:“剑不只是武器,是历史刻在钢铁上的密码。”

  铁匠铺里的传承课,一锤一火见真章

  第二天清晨,实践团来到陶溪川锻造工坊。刚进门,热浪混着铁屑的气息就涌了过来。江龙大师的徒弟正在烧铁块,通红的钢坯在炭火中翻滚,像一块会发光的琥珀。

  “来,试试?”师傅递过一把小铁锤。队员小可握住锤柄,可技术明显不是很熟练,她抡了三锤,不是打偏就是力道太轻。“手腕要稳,眼睛盯着铁砧中心!”师傅在一旁指点,“没关系,”师傅笑着说,“确实不容易,当年我学锻打,一天至少8个小时都是在打铁,到了晚饭时间连碗筷也握不住。”

  浙江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探剑脉,承匠心”实践服务团成员体验非遗宝剑制作锻打流程

  体检结束后,实践团成员与江龙大师交谈。这位非遗传承人说起剑来眼睛发亮:“一开始学手艺是为了糊口,后来才发现,每把剑都有自己的脾气,你得懂它,它才会服你。”当被问及行业困境,他叹了口气:“缺年轻人啊,尤其是会设计的年轻人。”他指着墙上的茶刀样品,“你看,把剑的技艺用到这些小东西上,不也是传承吗?”

  那天傍晚,队员们的手掌都酸得握不住筷子,但每个人的笔记本上都多了一行字:“原来‘工匠精神’,就是把简单的事做到极致。”

  剑铺里的新与旧,大师口中的传承道

  在刘春长剑铺,队员们被墙上的一句话吸引:“十年磨一剑,一剑传千年。”队员们回忆起当初在体验宝剑制作的过程中,锉刀摩擦钢面的声音沙沙作响,像春蚕在啃食桑叶。

  “锻打、淬火、打磨,哪步最难?”有人忍不住问。刘大师放下砂纸,指了指火炉:“其实做一把剑出来,他每一个步骤都很重要的,包括他的韧性硬度,要靠淬火,它的每个步骤都很重要。”

  二楼的陈列室更让人惊叹:木鞘剑质朴如山野村夫,玛瑙镶嵌的剑鞘华丽似王侯将相,最绝的是一把银鞘剑,上面錾刻的花纹细如发丝,有一些甚至要对着强光才能看清纹路。“这些都是一锤一凿敲出来的。”刘大师说,“材料要最好的,手艺要最细的,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

  浙江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探剑脉,承匠心”实践服务团成员拍摄的刘春长大师作品的照片

  而在百年老字号沈广隆剑铺,第五代传人沈州先生拿出了镇店之宝“乾坤剑”。剑尾的葫芦造型暗藏巧思,里面刻着的“和”字,竟藏着山水纹路。“这是给胡主席设计的,葫芦谐音‘胡’,这在中国麻将文化里又是一个谐音的胡。和字里还设计了山和水,葫芦里面能装山和水,意在胡主席,执掌乾坤,胸怀祖国,胸怀人民。”沈先生轻抚剑鞘,“铸剑不只是打铁,是铸心啊。”

  浙江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探剑脉,承匠心”实践服务团拍摄照片时采访沈新培大师(浙江财经大学供图)

  离开龙泉那天,队员们的行李里多了些特别的“纪念品”——磨出薄茧的手掌,沾着铁屑的衣角,还有一本写满感悟的笔记本。车窗外,龙泉山的轮廓渐渐远去,但那些火光、锤声和大师的话语,却像烙印一样刻在了心里。

  “原来传承不是守着老物件不变,是让老手艺能跟上时代的脚步。”队员小王望着窗外说。或许,这就是这个夏天,龙泉宝剑给这群年轻人最好的答案。(通讯员:蓝许可)

头条新闻

  • 江西软件职业技术大学实践队走进葛毛坞

      江西软件职业技术大学实践队走进葛毛坞村:青春力量扎根乡土,红色基因浸润实践  联系人:袁宇 17879391051  吴徐蕊 15270940521  7月2日,上饶市万年县裴梅镇葛毛坞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联合江西软件职业技术大学,开展了“万名大学生进千站”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该校“VR启新程,艺韵

  • 破局与跃升:广城职学生以直播激活信宜

      在全面推进“百千万工程”的时代浪潮中,广州城市职业学院食品健康学院“红心食匠”突击队已连续多日扎根信宜北界镇,以专业化直播矩阵开启助农新征程,用青春力量为乡村特色农产品“代言”。  开播初期,团队面临直播设备调试滞后、相关场地荒废等挑战。首次时试播麦克风收音不清,背景陈设陈旧,观看数据一度遇冷,

  • 萤火暖童心,陪伴筑希望

      2025年7月6日,江西科技学院“微炭助梦,萤火筑乡”实践服务队来到赣州市崇义县上堡乡良和村童心港湾,为当地的留守儿童开展一场充满爱意的陪伴活动,旨在通过丰富的互动与关怀,为孩子们驱散孤单,播种温暖,让他们在陪伴中感受到爱与理解。  活动中,团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开展手工制作、互动游戏及防溺水教

  • “看!这把剑的花纹会发光”——大学生

      “让千年剑火照亮青春眼眸!”当浙江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探剑脉,承匠心”实践服务团的成员们握住烧红的铁块,抡起沉甸甸的铁锤时,这个夏天,龙泉山脚下的火光与两千五百年前的欧冶子铸剑台,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看展、锻打、访大师,亲手触摸钢铁的温度,用心聆听剑刃的低语……这个七月,这支年轻的实践队

  • 绘梦乡村,为爱添彩— —茶山刘新小康

      近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茶山刘新小康支教团走进湖南益阳杉树仑学校,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美育与环保特色课程。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和艺术素养,更为乡村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课程伊始,支教团成员以生动有趣的方式为孩子们讲解了气候变化的相关知识。通过展示 NASA 的

  • 追寻星火 铸魂长安|西北大学“星火寻

      古城七月,热浪翻涌,却无法阻挡青春追寻信仰的滚烫步伐。7月6日至12日,西北大学“星火寻梦”社会实践队一行6名同学,怀揣对历史的虔诚敬畏与对先烈的无限追思,踏上了十三朝古都西安这片深植红色基因的热土。七处铭刻着血与火、信仰与牺牲的圣地,七次直抵灵魂深处的震撼洗礼,队员们以脚步丈量峥嵘岁月,以心灵

  • 从镜头前到田埂间:西南政法大学 “

    7月10日至12日,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火益乡行”实践团13名师生深入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以“青春之力”深耕乡村振兴一线。通过直播助农拓销路、民生服务暖民心、红色文化传薪火的实践,在三天时间里开展系列活动,取得了兼具实效与温度的成果。直播带货拓路:指尖经济催生产业活力聚焦“产业兴乡

  • 普通话推广正当时:江苏师范大学中俄学

      盛夏七月,骄阳似火,却难掩文化传承的热情。2025年7月10日,江苏师范大学江苏圣理工学院-中俄学院“泉声化育,言振阡陌”暑期社会实践团,怀揣着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传承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热忱,走进徐州市空军勤务学院蓝天幼儿园,成功举办了“童声同语,共筑未来”主题活动。本次活动旨在通过沉浸式、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