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衫伴童,科韵赋能
来源:中国教育晚报 作者:嘉锰 发布时间:2025-08-24
7月中旬,获评团中央专项重点实践队的青岛科技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科韵流芳,智愿同行”志愿服务队,为激发初中生创新思维与社会责任感,走进威海市文登区天福街道北山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展了“七彩假期”志愿服务活动。这支由13名大学生组成的服务队,依托学校“星链共融”科创矩阵,以“启迪+实践+孵化”为核心,通过“1+N”运作模式,为社区30余名初中生带来了一场融合科学探索与实践体验的暑期活动。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为孩子们做物理实验。潘茹馨 供图
物理实验环节,志愿者们设置了静电章鱼和光的折射两个项目。孩子们在操作中观察塑料丝因静电作用竖起摆动的现象,通过盛满水的玻璃杯看箭头方向发生改变,在动手互动中直观感受物理原理的奇妙。实验台旁,志愿者们随时解答疑问,用生活化的比喻解释静电产生和光的传播特性,让抽象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桌面散落的实验记录纸上,画满了孩子们随手勾勒的装置简图和现象描述,字里行间透着对科学的好奇。
化学实验聚焦趣味反应,鲁米诺试剂在暗处发出的蓝绿色荧光、“化学红绿灯”实验中溶液交替变换的红黄绿三色,让孩子们在视觉冲击中感受物质变化的魅力。志愿者们简化了操作流程,重点引导观察反应过程与规律,结束后分发的简易指南,让孩子们能在家中安全尝试简化版本,延续探索兴趣。操作台旁的洗手池前,孩子们排队清洗实验器材时,还在热烈讨论着刚才看到的颜色变化,话题从试剂成分延伸到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图为实践队成员指导社区孩子做化学实验。潘茹馨 供图
人工智能体验区里,志愿者们先用动画演示Python编程的基础逻辑,再开放自制的飞机大战、数字炸弹、贪吃蛇等小游戏。孩子们在操控中感受程序运行规律,有人尝试修改简单参数观察游戏变化,有人则围着志愿者追问代码编写的原理。电脑屏幕的光影映在孩子们专注的脸上,鼠标点击声与讨论声交织,原本抽象的编程知识,在趣味互动中变得触手可及。
科技馆参观采用“任务式”路线,志愿者们结合宇宙探索、机器人互动、航空航天等展区的展品,讲解前沿科技知识。孩子们围着行星模型比对星图,盯着机械臂组装魔方的动作计数,在模拟驾驶舱里体验飞行器操作,一连串关于返回舱涂层、空间站对接的疑问接连抛出,志愿者们结合专业知识一一解答,让遥远的科技变得可知可感。
最后一天的生态保护活动在社区口袋公园开展,孩子们分组使用放大镜观察植物、用pH试纸检测土壤、捡拾垃圾分类处理,还共同完成了包含植物种类、土壤酸碱度和垃圾分布的“公园生态报告”。灌木丛旁观察蚂蚁搬运食物的专注身影,步道上弯腰捡垃圾的动作,都透着对自然环境的珍视。
北山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活动记录板上,贴满了孩子们在各项活动中的照片:做实验时专注的侧脸、参观科技馆时仰起的脑袋、在公园观察植物时蹲下的身影。负责人表示,社区此前很少有这类沉浸式科学体验活动,这次服务队带来的内容既专业又有趣,不少家长反馈孩子回家后还在念叨实验现象,主动查起了相关知识。
图为实践队与社区孩子们的合影。李梦杰 供图
服务队指导老师介绍,“1+N”模式的核心是让青少年在“做中学”。物理实验的直观现象、化学变化的奇妙过程、编程游戏的逻辑体验、科技馆展品的前沿科技、公园观察的生态认知,每个环节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科学思维。接下来,服务队还将根据这次活动的反馈优化内容,让“七彩假期”走进更多社区,让科学的种子在更多青少年心中扎根。
活动结束时,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活动室里,志愿者们整理器材时发现,不少孩子在实验记录本的最后写下了“还想再来”。这份简单的反馈,成了服务队继续前行的动力,也印证了高校志愿服务扎根基层、赋能成长的价值。(通讯员:韩伊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