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传媒学院“艺心向上”实践团勐腊行边疆艺术文化振兴之旅
来源:中国教育晚报 作者:嘉锰 发布时间:2025-08-15
2025年7月9日至16日,昆明传媒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艺心向上”实践团赴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开启了社会实践活动:边疆艺术文化振兴之行。团队一行在昆明传媒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团总支书记刘文蕊的带领下,分为“乡村美育”和“暖村馨韵”两个分队开展了为期8天的深度美育服务与文艺实践活动。此次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艺术的传播,更是一场扎根边疆的文化振兴行动。
模块一:艺缕阳光照边疆——以美育赋能乡村振兴的青春实践
2025年7月9日至14日,“乡村美育”分队深入勐腊县开展为期6天的“美育浸润行动”,足迹遍布县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年大学及勐捧镇曼安村、曼回庄村等7个村寨。
团队成员与安心儿童之家的孩子初遇交流
实践团创新采用“1+N”陪伴式教学模式(以1项核心艺术技能带动N种文化体验),累计开设音乐、舞蹈、绘画、手工等艺术课程40余节,服务儿童及老年人群体500余人次。在教学过程中,团队精心打造“非遗美育”特色课程,将傣族手位脚位组合、嘎光舞、傣族童谣等民族文化元素融入教学,通过“分解教学+文化讲解+互动创编”的方式,帮助学员深入感受民族艺术的独特魅力。
团队成员认真指导孩子们进行剪纸手工
实践期间,学员们充分发挥创造力,完成中国结剪纸、漆扇、风铃等艺术作品250余件,并参与22场艺术排练及成果展示。
此次美育浸润行动构建了“三维育人”机制,不仅让艺术的种子在边疆村寨生根发芽,更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实现了“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目标,为当地文化振兴注入了青春活力。
模块二:艺润乡心·村韵共生——文艺赋能乡村振兴暖程
2025年7月10日至14日傍晚,“暖村馨韵”分队以文艺服务为载体,深入勐腊镇上龙茵村、曼炸村、曼纳伞村等6个村寨开展惠民活动。
团队精心策划了6场文艺汇演和12场文艺快闪,惠及群众2000余人次。演出涵盖音乐、多民族舞蹈等丰富形式,并特别设置民族打跳互动环节,志愿者与村民携手共舞,现场气氛热烈。此外,团队成员在村干部带领下,走访慰问了50余位留守孤寡老人,通过物资捐赠和暖心交流传递关怀。
团队在暖村活动中与当地群众围圈欢跳
在勐捧镇曼纳伞村的活动中,村民自发聚集参与,实践团以“学业+艺术”双线并进的创新模式,通过歌舞表演、手工互动等多元形式,生动展现中华文化魅力。这场以文艺为纽带的实践,不仅深化了高校学子与乡村群众的交流,更在欢声笑语中传递了温暖与力量。
此外实践团还在曼龙勒赶摆场举办了“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汇演,融合傣族与多民族元素的节目,生动展示了文化交融的魅力。一位当地商贩在演出结束时,热情赠送荔枝表示欢迎与致谢,令志愿者深受感动。
团队成员与热心商贩——“荔枝叔叔”合影留念
模块三:红心飞遗行——红色基地研学与非遗传承实践
在勐腊县开展社会实践期间,“艺心向上”实践团通过多元艺术形式,实现了红色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创新传承。在勐腊解放纪念碑前,团队创新打造“听革命历史、舞红色经典、诵英雄诗篇、悟初心使命”四维联动主题教育演出,以舞蹈演绎红色经典、以朗诵传颂英雄诗篇,让革命传统教育焕发时代新活力。
团队成员在勐腊解放纪念碑学习红色故事
同时,团队深入探索民族文化传承,专程拜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波旺香,系统学习傣族章哈艺术、传统武术及特色乐器演奏。在傣族章哈传习所,成员们沉浸式体验傣笛、铓锣、象脚鼓等民族乐器,深刻领悟章哈艺术作为傣族文化“声音密码”的独特价值。在调研交流过程中,团队与傣族章哈传习所达成合作,共同建立“大学生实践育人基地”,为非遗保护与传承注入青春活力。
团队成员拜访波旺乡老师学习章哈
团队成员与波旺香老师学习傣族武术
尾声:青春落幕·余韵悠长——艺术实践的边疆回响
实践活动的最后一天,团队成员来到勐腊县星光夜市举办了已“艺系老幼•情暖勐腊”为主题的文艺晚会,以《爱我中华》等节目深动展现多民族文化交融。
团队文艺汇演后与观众们合影留念
在此次为期8天的深度实践中,“艺心向上”实践团创新构建了“美育浸润+文化惠民+非遗传承”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通过美育教学、文艺演出、走访慰问等多元形式,实现了“送文化”与“种文化”的有机结合。青年学子与边疆群众的紧密互动,不仅为当地群众带来了丰富的文化体验,也为高校学子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平台,更探索出“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校地共建新模式。这场跨越千里的艺术实践,既传播了优秀文化,又助力了边疆发展,在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交响中谱写了一曲动人的青春乐章!(文字|昆明传媒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艺心向上”实践团队 曾洁 李阳仙 摄影|昆明传媒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艺心向上”实践团队全体成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