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为舟,载育于心——深耕数学教学与年级管理的实践感悟
来源:中国教育晚报 作者:嘉锰 发布时间:2025-11-21
以数为舟,载育于心——深耕数学教学与年级管理的实践感悟
从教多年,深耕数学课堂,兼顾年级管理,从三尺讲台的知识传递到整个年级的育人统筹,我始终坚信,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成长自觉,而数学教育则是用理性思维搭建认知桥梁,用逻辑魅力滋养学生心智。这份感悟,藏在每一堂数学课的细节里,也融在年级管理的统筹中,是实践沉淀的真心,亦是对教育初心的坚守。
数学常被贴上“抽象”“枯燥”的标签,不少学生望而却步,这也是我初教数学时面临的核心难题。但在多年教学中我发现,数学从不是孤立的公式与定理,而是与生活相融、与思维共生的“理性语言”。教学中,我从不会让学生死记硬背公式,而是带着他们追本溯源——讲函数时,结合商场促销满减计算、气温变化曲线分析,让变量关系跳出课本;解几何题时,引导学生用直尺量一量身边的桌椅边角,用折纸模拟图形折叠,让抽象图形落地为具象认知。我始终觉得,数学教学的关键不是“教学生会做题”,而是“教会学生用数学思维看世界”:面对难题时的逻辑拆解能力,计算失误后的严谨复盘意识,解决问题后的规律总结习惯,这些比单纯的分数更有价值。
作为数学老师,我格外注重“因材施教”的精准落地。每个学生的思维节奏不同,对数学的接受度也存在差异:有的学生擅长逻辑推导,可拓展难题提升思维深度;有的学生基础薄弱,需从基础题型入手,逐步建立信心;还有的学生对数学兴趣不足,要靠生活化案例、趣味数学故事点燃热情。课堂上,我会设计分层提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互动;课后批改作业,从不只打对错,而是标注错误根源——是公式记错、思路偏差,还是计算粗心,再针对性答疑;遇到对数学抵触的学生,我会主动找他们谈心,帮他们拆解学习难点,哪怕每天进步一点,也及时给予肯定。在我看来,数学教育没有“一刀切”的方法,尊重学生的差异,用耐心引导成长,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找到成就感。
后来兼任年级主任,身份的转变让我对教育有了更全面的认知:如果说数学教学是“精耕细作”,关注个体成长,那么年级管理就是“统筹规划”,守护整体育人氛围,二者核心都是“以生为本”。年级是学生成长的重要载体,而数学学科的理性思维、严谨态度,也能融入年级管理的细节中。比如统筹年级教学进度时,我会借鉴数学“抓重点、理逻辑”的思路,明确各学段教学核心,协调各科老师衔接配合,避免学生学业负担失衡;面对年级学生的成长问题,我会像分析数学错题一样,梳理问题本质——是学习习惯不佳,还是心理状态波动,再联合班主任、学科老师制定解决方案;组织年级活动时,也会融入数学元素,比如举办数学手抄报比赛、趣味数学竞赛,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魅力,同时增强年级凝聚力。
多年深耕,我愈发清晰:数学教育不止于知识传递,更在于思维塑造与品格培养,教会学生用理性面对问题、用严谨对待事情、用耐心突破困难,这些能力会伴随他们一生;而教育的真谛,从来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师生双向的成长——看着学生从畏惧数学到主动探索,从懵懂少年到逐渐成熟,看着整个年级形成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便是我作为教师、作为年级主任最珍贵的收获。
未来,我仍会坚守讲台,深耕数学教学,统筹年级管理,以数为舟,载育于心,在教育路上步履不停,守护每一份成长,传递每一份热爱。(作者:山东莒南第五中学 程守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