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撒科学火种,点亮未来之光 ——南通大学“星核謇行”宣讲团走进小学开展核能科普课堂
来源:中国教育晚报 作者:嘉锰 发布时间:2025-11-12
“如果我们今天突然没有了电,生活会变成什么样?”一个充满想象力的问题,瞬间抓住了沿河桥小学教室里所有孩子的注意力。2025年11月5日,南通大学“星核謇行”志愿宣讲团的成员们,为小学生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探秘核电站”科普课堂,将“两弹一星”精神中蕴含的科学种子,播撒进孩子们的心田。

从“身边电灯”到“终极能源”:开启核能探索之门
课堂从最熟悉的场景切入。“今天教室里的电灯,电是从哪里来的呢?”宣讲人刘思雨从问题出发,引导孩子们思考能源的重要性。当她揭示火力发电的污染与资源枯竭问题,以及水电受气候制约的现状时,孩子们的脸上露出了思索的神情。“种种问题提醒我们应该进行能源转型,”刘思雨用坚定的语气说道,“核能,作为人类能源的终极选项,正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和利用。”
这不仅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是一场科学视野的开拓。宣讲团巧妙地将宏大的“两弹一星”精神,具象化为对前沿科技的求知欲,激励新一代从小关注国家能源战略,树立科技报国的志向。

拆解“原子风暴”:让抽象原理“活”起来
“世界万物都由原子组成……”面对这个抽象的概念,宣讲团成员们借助生动的动画和模型,将微观世界变得触手可及。他们将原子核裂变的过程,比喻成一场精彩的“撞击游戏”:“一个中子去撞击原子核,会释放出能量和新的中子,新的中子又去撞击下一个……这样不断地重复,就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核裂变还有一个兄弟,叫核聚变,我们管它的装置叫‘人造太阳’!”当屏幕上出现宏伟的托卡马克装置影像时,教室里响起一片惊叹声。从成熟的裂变技术到前沿的聚变研究,宣讲团为孩子们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核能科技画卷,激发了他们对未来的无限遐想。

筑牢“安全围墙”:化解“核”色恐惧
“核电安全吗?”“辐射是不是很可怕?”——这是公众,也是孩子们心中最常见的疑问。宣讲团没有回避,而是用科学的对比和形象的比喻,亲手拆解了这堵“恐惧之墙”。
“辐射其实无处不在,我们晒的太阳光就是一种辐射。”宣讲员用生活常识拉近了与核辐射的距离。紧接着,一组直观的数据让科学说话:“核电站周围一年的额外辐射量大约是0.01毫西弗,而我们每年从普通土壤中受到的辐射就有0.15毫西弗,是核电站的十几倍。”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核电站在严格管控下,带来的辐射影响微乎其微。
在解释核电站为何安全时,宣讲团用“盖房子”作比,从抗震、防风、水源、人口密度到空域和电网,将严谨的选址标准转化为六个通俗易懂的“盖房要点”。孩子们在频频点头中,理解了国家发展核电的安全底气。

点燃科学梦想:在心底种下一颗“核”心
“我长大了也想当科学家,去造‘人造太阳’!”课堂结束后,一位小男孩兴奋地告诉宣讲团的哥哥姐姐。这正是“星核謇行”宣讲团最希望看到的场景——让科学的星星之火,在幼小的心灵中形成燎原之势。
据悉,本次“探秘核电站”课堂是“星核謇行”志愿宣讲团“两弹一星”精神系列宣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团队负责人刘思雨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生动有趣的科普,让孩子们明白,‘两弹一星’精神不仅仅是历史的丰碑,更是推动今天科技发展、解决未来能源问题的内在动力。我们播下的不止是知识,更是一份面向未来的责任与梦想。”
课堂在热烈的掌声中落幕,但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已被点燃。相信在未来,这群孩子中,必将有人循着今日所见的光芒,走向更广阔的科学殿堂,成为支撑国家科技强国梦的栋梁之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