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正文

"智汇蓝海"团队:以青年智慧探寻AI数字人治理新路径——浙江海洋大学学子开展互动型AI数字人社会影响研究

来源:中国教育晚报     作者:夕瑶     发布时间:2025-03-14     

  本报记者 胡沛乐

  在人工智能技术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互动型AI数字人正以惊人的速度渗透进教育、医疗、金融、娱乐等社会领域。从虚拟主播到数字员工,从智能客服到情感陪伴,这些高度拟人化的AI载体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也带来了数据隐私泄露、价值观偏差、性别职业刻板印象等隐忧。浙江海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智汇蓝海"学生创新团队,正以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和扎实的专业功底,开展着一场关于AI数字人伦理治理的深度探索。

  跨学科视角下的问题捕捉

  这支由8名本科生组成的团队,专业背景横跨人工智能、信息安全、社会学等多个领域。队长何书恒在参与某科技公司数字人开发项目时发现,当AI客服根据用户消费记录主动推荐高价商品时,系统并未对未成年人进行有效识别保护。"AI决策看似客观中立,但训练数据中潜藏的偏见可能导致系统性歧视。"这一观察触发了团队的深度思考。

  通过文献研究,团队梳理出三大核心问题:数据采集边界模糊导致隐私危机、算法黑箱催生价值引导失序、文化偏见加剧数字身份刻板化。他们发现,某社交平台虚拟偶像因过度迎合特定审美引发的身材焦虑争议,某招聘类数字人因历史数据偏差导致女性求职者简历筛选通过率降低8%,这些案例印证了研究的紧迫性。

  产学研联动构建研究网络

  四个月来,团队构建起"数据建模+问卷调查"的双轨研究体系。技术组开发出包含327项指标的AI伦理评估模型,对市面主流数字人产品进行多维度测评;社会调研组走访杭州、宁波等地12家人工智能企业,与尚坤芳宇网络科技、杭州虾抖传媒有限公司等机构的算法工程师展开深度对话。

  在尚坤芳宇网络科技访谈中,技术总监向团队透露:"数字人多模态交互涉及面部表情、声纹、地理位置等四十余类数据,但行业对敏感信息分级尚无统一标准。"这一发现促使团队将"动态数据分类保护机制"列为重点攻关方向。与此同时,团队联合浙海大信息工程学院学院发起《AI数字人用户知情权调研》,回收有效问卷2300余份,数据显示68.9%的受访者不清楚个人数据如何被数字人系统调用。

头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