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囊星火燃灵山,三维服务助振兴——山东中医药大学青囊星火服务队即墨实践纪实
来源:中国教育晚报 作者:嘉锰 发布时间:2025-09-02
“没想到桑葚能做成精致代茶饮,还能学藤编、免费测血压,这趟把健康和文化实惠都揣回家了!”在青岛市即墨区灵山街道泉上村综合服务摊位前,村民张阿姨的感慨,正是山东中医药大学青囊星火服务队以“产业帮扶+文化传承+医疗惠民”三维模式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自今年6月筹备以来,服务队紧扣当地需求,用专业与青春力量,在三个村庄书写校地协同新篇。
产业帮扶:桑葚变“金果”,链上谋增收
“以前桑葚熟了怕雨天烂果,好天也得低价卖给收购商。现在大学生把桑葚做成茶和酒,包装好看,集市上根本不愁卖!”前柘家庄村种植户王大叔捧着“灵山桑语”桑葚礼盒感慨道。该村桑葚虽口感清甜,但受“保鲜期短、深加工缺技术、销路窄”制约,产业长期停留在初级阶段。
服务队结合中医药专业优势破局:6月筹备时,队员查《本草纲目》确认桑葚药用价值,向教授请教深加工技术,反复试验桑葚代茶饮、果干、果酒的流程,并结合农村条件进行改良。7月驻村后,队员与农户“一对一”协作,包装设计融入灵山故事与中医药元素,推出便携、家庭、礼盒三款规格,附赠养生食谱,提升产品附加值。
销售上,服务队构建“线下展销+线上推广”矩阵:线下在集市、景区设点,邀农户讲种植故事;线上拍加工短视频,科普养生功效;还对接超市铺货。如今,该村桑葚成“养生好物”,游客专程购买,外地客户线上咨询,农户增收信心更足。
文化传承:藤编焕新颜,非遗活起来
“这藤编是爷爷传的手艺,以前卖筐子勉强糊口,年轻人不愿学。现在大学生帮我设计新款式、教推广,订单多了,还有小姑娘来学手艺!”索戈庄村藤编非遗传承人刘大爷说。该村百年藤编技艺因产品单一、推广不足,面临“人走技失”困境。
6月,队员提前视频学藤编基础;7月驻村后,每天到刘大爷家进行学习。队员发现传统产品难吸引年轻人,便提出“传统技艺+现代审美+文化元素”思路:调研年轻群体喜好,设计藤编收纳盒、多肉花盆等文创,融入枸杞图案、“本草纲目”字样,加防水涂层、做卡通玩具保安全。
服务队还计划帮刘大爷设计logo,对接文创店和景区纳入旅游纪念品,开电商店铺;预计26年秋,村小学“藤编兴趣班”设立,由刘大爷教孩子编挂件。如今,索戈庄藤编成文化名片,更多人关注这门古老技艺。
医疗惠民:服务送到家,健康暖人心
“太冲穴按揉能疏肝理气,足三里是‘长寿穴’,坚持按摩能增强免疫力。”在泉上村中医理疗区,队员崔学一坐在幼师“张张老师”身边,标注穴位并讲解。张张老师刚结束产假不久,白天在幼儿园照顾小朋友,夜晚回家还要照看自己的孩子,这导致她经常低血糖、低血压,此次不仅免费测血压血糖,还获定制养生方案,队员还帮她画穴位图方便在家按摩。
为保服务专业贴心,6月队员跟随医院专家进行为期一周的学习,涵盖血压计校准、体质辨识、慢性病中医调理等,还分组模拟演练,直到能应对突发情况。7月驻村后,服务分“固定摊位”与“上门入户”:固定摊位设健康检测、中医咨询、理疗体验、养生宣教四区,早8点至晚5点服务,测血压血糖、给调理建议、教艾灸推拿、发放大字版养生手册;上门服务针对独居老人、残疾人,帮81岁张爷爷查药、教呼吸养生法,为腿部残疾刘阿姨推拿、教做热敷袋,还建“健康档案”留联系方式。
队员还利用当地资源做特色服务:采艾草制艾条艾绒包分发,教村民艾灸;收集草药做驱蚊香囊给孩子。截至实践结束,医疗服务惠及1200余人次,上门150余人次,发手册800余册、艾条300余根、香囊200余个,建健康档案200余份。村民说:“现在按孩子教的方法按摩,睡眠好多了!”
从桑葚产业园到藤编工坊,再到中医服务摊位,青囊星火服务队以三维模式交出精彩答卷。此次实践不仅带来经济、文化、社会效益,更探索出高校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未来,服务队将继续秉持“传承中医国粹,服务基层群众”理念,让青春之花绽放在乡村振兴一线。
通讯员:刘新越 崔学一 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