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赋能成长:北京理工大学(珠海)明岚实践团陪伴彝乡青少年逐光前行
来源:中国教育晚报 作者:嘉锰 发布时间:2025-08-31
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中,青少年的成长始终是关注的焦点。7月7日至14日,北京理工大学(珠海)明岚实践团走进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用知识与陪伴为彝乡青少年铺就成长之路,从普通话推广到生活知识普及,从心灵关怀到文化传承,点点滴滴的付出正悄然滋养着青春的梦想。
设计 龚申玮
知识驿站里的成长启蒙
五道箐镇服务区作为往来人员密集的“交通驿站”,这里成了实践团为青少年传递知识的第一站。
法治宣传摊位前,“一对一法律服务”不仅为家长普及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与校园安全责任,更让在场的青少年直观感受到法律对自己的守护;气象科普摊位前,印着避险口诀的手册在孩子们手中翻动,“云像棉花堆,可能要下雨”的简易方法,让他们在趣味中学会了观察天气、守护安全。这些知识像微光,悄悄照亮了成长的日常。
实践团在五道箐镇服务区设置科普知识点位。图 李林蔚
趣味与干货交织的成长课堂
实践团到达采洛洛博村开展成长课堂。趣味游戏活动让村里的小学生们乐开了花。“绕口令大挑战”中,“粉红墙上画凤凰”的韵律声此起彼伏,近八成孩子能清晰流利地完成至少一则绕口令,普通话在朗朗声中自然习得;“做相反”游戏里,孩子们在“起立”要坐下、“左转”要右转的指令中,既锻炼了专注力,又在轮流当“小指挥”时鼓起了表达的勇气;“抢零食”团队赛中,他们在“摸摸鼻子”“抢!”的指令里,不仅提升了反应力,更在合作中拉进了距离。这场以游戏为载体的活动,让孩子们在欢笑中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实践团开展趣味成长课堂。图 张卓航
下午的知识讲座则为青少年带来了“成长指南”。在青少年发展主题环节,实践团用榜样故事解读“五育并举”,当孩子们分享“种地、做饭”的家务经历时,稚嫩的声音里满是自豪——“劳动最美”的种子悄悄扎根。针对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困惑,实践团用“成绩波动像爬山”的比喻化解焦虑,还介绍了全国心理援助热线12356,让孩子们知道“有烦恼可以找帮助”。而法律知识的讲解,结合“儿童擅自充值游戏币如何退款”的案例,让青少年懂得了如何守护自己的权益。
实践团开展实用知识讲座。图 张卓航
游园会上的多元成长体验
沙合莫村民委员会文化广场的“青少年成长游园会”,成了近100名青少年的欢乐海洋。
在法治嘉年华里,孩子们在游戏中把法律知识和生活场景对接,规则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在“玩中学”里慢慢增强;气象闯关站中,“山体滑坡前兆”情景模拟、防灾道具识别让孩子们学会了撤离技巧,“霜冻与覆盖保温膜”的配对游戏,让防灾技能真正走进生活;心理健康专区成了情绪的“解压阀”。MBTI测试区里,“我是INFP,适合当作家吗?”的提问得到耐心解答——“你喜欢写日记又敏感,正是创作者的好特质呀”,这样的对话让孩子们更了解自己;民族团结推普区里,团队发放自主设计的《彝汉双语学习手账》《数字推普手册》让语言成为文化传承的桥梁、乡村振兴的帮手。文化体验区中,青少年们跟着绣娘学彝绣、把火把节元素融入扎染,非遗技艺在指尖流转,文化自信在心中生长。
游园会现场。图 李林蔚、张卓航
从知识驿站的启蒙,到趣味课堂的赋能,再到游园会的多元体验,明岚实践团用真诚与创意陪伴彝乡青少年成长。这些看似微小的互动,正像一颗颗种子,在他们心中种下法治的认知、沟通的勇气、文化的自信与成长的力量,让青春在知识的滋养中,向着更广阔的未来生长。
图 李林蔚
通讯员:宋辰焓
编辑:王振陆、王镱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