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高校>正文

探访非遗,味溯荆楚: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实践队探访武汉非遗美食文化

来源:中国教育晚报     作者:嘉锰     发布时间:2025-07-21     

  探访非遗,味溯荆楚: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实践队探访武汉非遗美食文化

  为深入挖掘武汉非遗美食的历史脉络与现代创新,7月6日至10日,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探访非遗,味溯荆楚”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武汉街头巷尾,通过实地调研、访谈传承人、体验非遗美食等方式,探寻非遗美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走进历史,感受非遗底蕴

  7月6日至7月7日,实践队首站来到江汉关博物馆,通过珍贵的历史资料和文物,深入了解武汉作为“九省通衢”在饮食文化上的交融与创新。博物馆内,一张张泛黄的老菜单、一件件传统厨具,无声诉说着武汉非遗美食的百年变迁。

  随后,队员们前往江汉路的德华楼、融厨、汪玉霞等非遗美食门店,亲身体验了年糕、豆皮、武昌鱼、藕汤、传统糕点等武汉特色美食。在德华楼,队员们品尝了皮薄馅鲜的年糕、糊粉,感受了传统美食的细腻工艺;在融厨,一道“排骨藕汤”让队员们领略到鄂菜“煨”的技艺精髓;而在百年老字号汪玉霞,酥香可口的碱酥饼、各式各样清爽美味的点心,则让队员们体会到传统糕点在原料配比和手工制作上的匠心独运,感受非遗美食的独特魅力。

  创新产品,非遗焕发新生

  “非遗不能只活在博物馆里,只有用现代语言讲传统故事,才能让老手艺走进新生活。”

  7月8日,实践队分赴武汉三镇,调研非遗美食的现代创新形式。在汉口江汉路,队员们发现了许多“舌尖上的文创”:热干面造型的毛绒挂件、面窝形状的钥匙扣,这些萌趣产品吸引了不少年轻人打卡;在高铁站特产店,真空包装的速食热干面、便携武昌鱼礼盒,让外地游客能轻松带走“武汉味道”;而黎黄陂路的文创小店中,黄鹤楼造型的巧克力、青铜编钟饼干,则展现了非遗与文旅的巧妙融合。

  这些产品既保留了传统非遗美食文化的特色与经典,也不忘与时俱进,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适应相协调,也因此才收获了外地游客们的喜爱。

  三、对话传承人,聆听匠心故事

  7月9日,实践队专访了汪玉霞第十代非遗传承人熊年顺先生。熊先生从事非遗传承工作45年,见证了汪玉霞从计划经济时代到现代化生产的变迁。

  当被问到“创新产品的市场反馈”问题时,熊先生坦言:“实际上文创产品的市场反响非常好。我们有一款产品叫“武汉印记”,也叫“武汉印象”,目前制作了九个图案,包括武汉大学、长江大桥等多个武汉地标性建筑,我们也和湖北省博物馆进行合作,以湖北省博物馆为造型给他们也设计了一套产品,这些产品的市场反馈都是很好的。”

  关于“传统中式糕点的现代传承困境”问题,熊先生为我们分析了困境背后的原因。他认为,传承非遗是重复枯燥的过程,在汪玉霞内部设有激励机制,要求员工全部会,而不是说口头说全部会,比如说会做月饼,工资增加一部分,会做另一种就再加。但是在实际操作上往往很难,现在很多人不太愿意做这个了,因为要求付出更多,然而短期之内很可能是看不到效果的。虽然机制能够让学徒学会一个产品增加多少钱,但是要想学会需要经过很多道工序,这个耐心是很重要的。所以进行宣传教育的时候,熊先生认为要培养学生的耐心、吃苦精神。由此看来,不管科技进步到什么程度,非遗传承工作是不能一蹴而就的。

  在实践团队成员提到“结合新媒体技术进行创新尝试”时,熊先生也很坦诚地向我们介绍,汪玉霞已经在尝试这条创新路径了,包括但不限于在自媒体平台发布视频、拍摄短剧,甚至也有与沉浸式民国体验餐厅合作的意向。

  关于非遗技艺的重要性,他提到:“非遗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对品质的坚守。”在访谈中,熊先生特别强调了手工技艺的重要性:“虽然机器能提高产量,但月饼、碱酥饼等传统糕点仍坚持手工制作,这是对传统的尊重。”

  面对传承难题,熊先生坦言:“现在的年轻人更倾向于短期见效的工作,非遗技艺需要耐心和热爱。”为此,他呼吁学校与企业加强合作,为非遗传承注入年轻血液。

四、传承与创新,非遗的未来之路就在脚下

  通过此次实践,团队成员们深刻认识到非遗美食的活力源于守正创新,也深刻体会到非遗美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积淀与蜕变。传统技艺的传承需要匠人的坚守,也需要与现代科技、市场需求相结合,利用文创开发、新媒体传播等创新手段,正为非遗注入青春能量。正如熊年顺先生所说:“非遗的活力在于与时俱进,但核心永远是品质与匠心。”

  “无论科技如何进步,非遗传承都不是可一蹴而就的事业。”未来,实践队将继续探索非遗美食文化的传播路径,希望非遗文化既不丢失独属于自己的那份历史独特性,也拥有在新时代站稳脚跟的底气。

  “传统是根,创新是叶”,武汉非遗美食的未来,必将在扎根与生长中愈发枝繁叶茂。

通讯员 杨芷晗

头条新闻

  • 用创新智滤墙体守护健康呼吸,引领绿色

      "用技术创新解决民生痛点,让每一面墙都能呼吸。"这是张掖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生王建成的创业宣言。这位年轻人,正带领团队研发国内首套可量产的特隆布式新风系统,用"智滤墙体"技术为建筑节能和室内空气净化带来革命性突破。  从甲醛危害到技术创新:一位职教学子的环保使命  "看到甲醛和室内VOCs成为威

  • 探访非遗,味溯荆楚:华中科技大学社会

      探访非遗,味溯荆楚: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实践队探访武汉非遗美食文化  为深入挖掘武汉非遗美食的历史脉络与现代创新,7月6日至10日,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探访非遗,味溯荆楚”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武汉街头巷尾,通过实地调研、访谈传承人、体验非遗美食等方式,探寻非遗美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

  • 无锡学院三下乡:红色基因永流传·抗战

      为响应国家关于"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的号召,红途追光实践小分队于无锡开展为期七天的"红色基因永流传·抗战精神润民心"主题实践活动。团队通过"史料挖掘+沉浸体验+代际对话"三位一体的实践形式,深入调研无锡红色教育基地,实现红色文化从理论研究到基层传播的有效转化,探索新时代抗战精神的传承路径

  • 枫落开化种慧光,江源文脉润童心——浙

      2025年,是浙江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小枫花”支教队深入衢州市开化县枫树底社区开展留守儿童支教服务的第十一年。7月9日,这支青春队伍再次踏上这片三省交界的文化热土,以“文化育人”为主线,通过调研走访与支教实践双轨并行,探寻文脉传承困境,激发儿童文化认同,为乡土文脉的延续注入青春动能。一、文化为钥,

  • 幼儿园里的“黑白世界”:“奕”路同行

      在兴安职业技术大学附属幼儿园的活动室里,3岁的乐乐正用黑白棋子拼出一只“小熊猫”,嘴里念叨着“黑棋子当耳朵,白棋子做肚子”。这堂别开生面的“围棋课”,是兴安职业技术“弈启童蒙”项目的实践场景。如今,这样的课程已走进我市5所幼儿园,让500余名幼儿在棋盘间感受智慧与文化的碰撞。  “以前提到围棋,

  • 广东财经大学童心童行实践团读懂青少年

      为摸清留守儿童生活现状及青少年心理健康情况,7 月 7 日至 11 日,广东财经大学童心童行实践团在紫金县政府支持下,深入河源市紫金县的乡镇村落、校园基地,通过座谈交流、实地走访、入户访谈等方式,探寻校地协同赋能青少年成长的路径,为 “百千万工程” 注入青春智慧。  7月7日,一场围绕留守儿

  • “熠・京秋” 第四届北京老年教育文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老龄工作的重要指示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北京市教育大会部署和有关文件要求,扎实推进北京市学习型城市建设,进一步推动老年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熠・京秋”第四届北京老年教育文化艺术展演活动于7月18日正式启动。作为北京市老年教育领域的标志性品牌活动,本届展演以 “银龄华

  • “科技+教育+艺术”素质教育助力山区

      7月9日至12日期间,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团委“职梦绘连山”实践团的青年学子前往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为永和中学带来一场以“科技赋能”为主题,兼具职业启蒙与综合素质提升功能的素质教育立体化课堂。  实践团抵达后,挂任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教育局副局长陈敏协调下,永和中学谭思威校长及学校教师与实践团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