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进万家,花园社区展风华
来源:塔里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院) 作者:范思韫、崔灿 摄/姜蕊 发布时间:2025-08-13
(来源:塔里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院))志愿者队伍名称:石榴籽·胡杨心社会实践团)“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深刻揭示了中国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强调了民族团结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2025年7月8日下午16时30分,塔里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石榴籽·胡杨心”社会实践团走进阿拉尔市花园社区,以一场充满温度与活力的暑期“三下乡”民族团结志愿服务活动,将这份历史画卷化为生动实践。
(图为志愿者与孩子们分享民族团结的故事 摄/姜蕊)
故事传情,播撒团结种子。民族团结主题故事分享温情启幕。宣讲者以生动鲜活的讲述、真挚饱满的情感,将一个个动人的民族团结故事娓娓道来,现场氛围热烈而温暖。孩子们睁着清澈的眼眸全神贯注聆听,时而蹙眉沉思,时而踊跃举手回答问题,展现出极高的参与热情。随后播放的民族团结主题小视频,以直观的画面触动童心,进一步激发了孩子们的情感共鸣。活动尾声,志愿者为表现优异的孩子送上精心准备的小奖品,一张张灿烂的笑脸如同阳光下绽放的花朵,让这份激励更添意义。这场分享,不仅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下民族团结的种子,更为深化基层民族团结教育积累了宝贵经验。
画绘同心,艺术联结真情。“盘子画·画团结”活动以艺术为桥梁传递民族团结的深意。四十分钟里,孩子们在志愿者的悉心指导下,手持水彩笔专注创作。稚嫩的笔触勾勒出对民族伙伴的祝福,绚丽的色彩晕染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一幅纸盘作品都饱含童真与温情。当画作完成,孩子们高高举起盘子,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纷纷向同伴展示自己的“成果”——有的画着各民族小朋友手拉手欢笑的场景,有的绘出鲜艳的五星红旗与盛开的石榴花,每一笔都是对“团结”最纯真的诠释。这场寓教于乐的艺术创作,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深化对民族团结与爱国精神的理解,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记忆。
(图为志愿者与孩子们一起制作盘子画 摄/姜蕊)
(图为志愿者对孩子们进行纪律训练 摄/姜蕊)
军姿砺志,培育胡杨品格。“瀚海小胡杨”活动中,训练场上的孩子们化身为挺拔的“小胡杨”,以坚毅之姿接受纪律的淬炼。立正时,他们身姿笔挺如松;稍息、转体时,动作利落划一;蹲下起立间,尽显少年朝气。孩子们听从指挥、严守纪律,在一次次口令声中褪去娇气,将坚持与服从深植心间。汗水顺着稚嫩的脸颊滑落,却听不到一句抱怨,专注与坚韧写在每一张小脸上。这场训练不仅塑造了规范的队列素养,更希望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出他们不畏困难、迎难而上的坚毅品格,正如边疆大地上生生不息的胡杨,向阳而生,逆风成长。
(图为活动结束后志愿者与孩子们合影留念 摄/许智慧)
童趣收尾,欢乐凝聚人心。活动尾声,“123木头人”游戏瞬间点燃全场热情。孩子们欢雀跃地奔入游戏区域,灵动的身影在“木头人”指令声中骤然定格,有的抿着嘴屏息凝神,有的忍不住嘴角上扬忍俊不禁。欢声笑语似春日暖阳,流淌在活动场地的每一处角落,连途经的孩童也被这纯粹的快乐感染,纷纷加入其中。奔跑、定格、欢笑,孩子们在游戏中舒展了筋骨,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共同编织出一幅充满童真与活力的美好图景,为此次活动画上温馨圆满的句点。
此次实践活动中,“石榴籽·胡杨心”实践团以胡杨般坚韧的姿态扎根基层,用青春力量浇灌民族团结之花。从知识宣讲到趣味实践,从爱国教育到童心互动,每一个环节都凝结着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践行。未来,实践团将继续以脚步丈量责任,用行动诠释担当,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更多角落生根发芽,为边疆基层教育发展与民族交融事业续写更多温暖篇章。(文/范思韫、崔灿 摄/姜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