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废为宝!这群“95后”用橄榄果渣喂出高端猪肉
来源:中国教育晚报 作者:嘉锰 发布时间:2025-08-10
当大多数同龄人还在为毕业论文熬夜时,湖南农业大学的一群“95后”学生已经带着他们的“橄”为猪先项目,在农业科技创新领域闯出了一片天地。这支由博士生范斯琴领衔的团队,将橄榄油加工副产物——橄榄果渣转化为高品质生物饲料,不仅破解了农业废弃物污染难题,还培育出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高端功能性猪肉,用青春力量书写了乡村振兴的创新答卷。
从实验室到养殖场的跨界创新
“传统养殖太依赖玉米豆粕,饲料成本高不说,还得看国际粮价脸色。”项目负责人范斯琴回忆起创业初衷,眼神里闪烁着坚定的光芒。20200年5月,在参与一次乡村振兴调研时,她发现橄榄油加工企业每年产生数十万吨果渣,这些富含营养的副产物往往被露天堆放或焚烧,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与此同时,养殖场正为不断上涨的饲料成本发愁,消费者却在为找不到真正健康的猪肉而焦虑。
三个看似不相关的痛点,在这群年轻人的脑海中碰撞出创新火花。他们大胆设想:能否将橄榄果渣转化为优质饲料?这个想法起初遭到不少质疑——果渣喂猪,猪肉能好吃吗?带着这个问题,团队一头扎进了实验室。
在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伍树松教授等专家的指导下,团队历经800多个日夜的反复试验,终于攻克了三大技术难关:首创风力分级离心去核技术,实现95%以上的果核分离效率;筛选出专属乳酸乳球菌菌株,通过固态发酵将果渣蛋白质利用率提升40%;研发精准营养调控方案,根据生猪生长阶段动态调整饲料配比。
“最难忘的是2024年那个冬天,为了监测发酵温度,我们在实验室打地铺守了整整一个月。”技术实验部负责人宫嘉泰博士笑着说。当第一批用橄榄果渣饲料喂养的生猪出栏时,检测报告显示:猪肉中Ω-3脂肪酸含量提升20%,多酚类物质增加50%,胆固醇含量降低15%,各项指标均达到高端功能性猪肉标准。
小果渣撬动大产业
在湖南省邵阳市的合作养殖场,负责人王大叔给我们算了一笔账:“用橄榄饲料每头猪能省100多块饲料钱,卖的时候每斤还能多卖4块,一头猪就能多赚800块!”如今,这种“降本增效”的双赢模式已在湖南、甘肃等地推广,带动50多户养殖户增收致富。
项目的环保效益同样显著。按年处理520吨橄榄果渣计算,可减少碳排放260吨,相当于种植1.4万棵树。这项成果不仅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还入选甘肃省“乡村振兴重点示范项目”,享受30%土地补贴和5年税收减免优惠。2025年8月,团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上,项目从3000多个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斩获佳绩。
“当初最担心的是消费者接受度,没想到市场反馈这么好。”市场规划部负责人向墘镱展示了一份市场调研报告:在4052份有效问卷中,97%的受访者愿意尝试橄榄猪肉,其中82%表示能接受每斤4元的健康溢价。目前,团队已在长沙开设10家社区生鲜专柜,产品上线三个月就实现销售额破40万。
青春力量书写乡村振兴答卷
这支平均年龄不到25岁的团队,用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核心成员宫嘉泰放弃国外深造机会,毅然投身农业科研;产品研发部负责人许有庆带着专利技术加入,成为技术攻坚的中坚力量;00后成员张明亮则用新媒体思维,让“果渣变黄金”的故事走进大众视野。
“我们不仅要做产品,更要做标准。”范斯琴透露,团队正联合国家肉类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制定《功能性橄榄猪肉》团体标准,计划三年内将产业模式推广至全国主要橄榄油产区。
从实验室里的奇思妙想到养殖场里的生动实践,这群年轻人用创新思维激活了传统农业的一池春水。正如湖南农业大学教授贺建华评价:“‘橄’为猪先项目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青年方案。”
如今,“橄”为猪先的故事仍在继续。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里,越来越多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正像橄榄果一样,扎根大地,默默奉献,用智慧和汗水浇灌出丰收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