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非遗遇上青春:南工大学子探秘金属版画,千年石刻焕新声
来源:中国教育晚报 作者:嘉锰 发布时间:2025-07-04
7月2日至3日,南京工业大学“刀刻千年韵,‘智’生万象新”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奔赴连云港市海州区,开展了一场深度文化寻根与创新探索之旅。实践团不仅深入付学军金属版画工作室,沉浸式体验这一非遗技艺的魅力,更溯源当地文化根脉,专程探访孔望山摩崖石刻,探寻石刻艺术与金属版画之间的历史渊源与艺术共鸣,为非遗文化传承注入青春视角与创新动能。
沉浸非遗:工作室里的千年技艺回响
在付学军金属版画工作室,实践团成员们瞬间被一件件闪耀着金属光泽、刻画精细入微的作品所震撼。非遗传承人付学军老师热情地向师生们介绍了不同作品的材质特性与创作灵感。
其中,最为瞩目的当属耗时八年、与故宫博物院藏品1:1复刻的金属版画《清明上河图》。这幅巨作以其无与伦比的细节刻画和逼真的场景再现,生动展现了北宋汴京的繁华盛景,令在场师生深刻感受到金属版画技艺的极致精湛与永恒魅力。
溯源问道:孔望山石刻的技艺启迪
为了更深刻地理解金属版画艺术的源头活水与地域特色,实践团专程前往连云港文化地标——孔望山摩崖石刻进行实地考察。
实践团成员顶着烈日,近距离观摩这些跨越千年的汉代石刻艺术瑰宝,仔细揣摩其古朴雄浑的线条、生动传神的造型以及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付学军老师指出连云港地区深厚的石刻文化底蕴,特别是孔望山摩崖石刻的造型语言和雕刻技法,为现代金属版画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源泉和坚实的历史支撑。
学生们深受启发,热烈讨论着古代石刻的磅礴气势与金属版画的精雕细琢之间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
传承对话:两代匠心的碰撞与展望
带着从孔望山获得的感悟,实践团成员与付学军(老一代传承人)和王烁然(青年传承人)两位老师展开了深度访谈。付学军老师从自身经历出发,深入探讨了“现代科技如何赋能金属版画”、“新时代背景下非遗传承的政策机遇与挑战”等核心议题。他既强调了坚守传统技艺“匠心”的重要性,也表达了对科技助力非遗创新发展的热切期待。
青年传承人王烁然老师则聚焦“当代青年传承人的特质”和“数字时代下金属版画的创新展示与传播”等话题,分享了年轻一代对非遗传承的锐意思考与创新实践,展现了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的蓬勃生机。
匠心初探:指尖触碰的温度与难度
理论结合实践是理解的深化。在工作室老师的指导下,实践团成员们拿起刻刀,亲身体验金属版画制作的初步工序。从设计图稿到小心翼翼地在金属板上刻画,每一个步骤都充满了挑战。
亲自动手的过程,让成员们深刻体会到传统技艺传承的艰辛与不易,更真切地感受到蕴含在每一件作品背后的工匠精神与独特艺术魅力。
共建未来:校地携手注入传承新活力
活动的压轴环节,实践团正式为付学军金属版画工作室授予“南京工业大学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铜牌。未来双方将围绕非遗文化研究传承、专业人才培养输送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这一举措旨在通过高校智力资源与非遗工作室实践平台的强强联合,共同探索金属版画技艺在当代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路径。
未来,实践团将继续发挥桥梁作用,积极推动现代科技、设计理念与传统非遗文化的深度融合,为金属版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助力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作者: 刘紫寒,施叶 学校:南京工业大学电气工程与控制科学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