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电池热失控难题义乌团队研发低成本气凝胶隔热片
来源:中国教育晚报 作者:嘉锰 发布时间:2025-04-29
推动相关技术在行业内的广泛应用,助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电池热安全问题始终是行业面临的重大挑战。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电芯热控项目组传来捷报,该团队依托国家级创新创业平台,成功研发出低成本、高性能的气凝胶隔热片,通过三大核心技术突破,为新能源电池安全防护领域带来关键解决方案。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扩张,电池热管理成为行业核心课题。传统气凝胶隔热片虽具备优异性能,但受限于原料进口依赖和高温超临界干燥的复杂工艺,生产成本高企,难以大规模推广应用。电芯热控团队瞄准这一“卡脖子”难题,联合多家新能源产业链企业及实验室,历经两年技术攻关,终于在材料创新与工艺革新上取得重大突破。
项目组全球首创玄武岩浇筑成型技术,以天然玄武岩为原料,通过熔融离心与定向浇筑工艺,构建出三维立体网状纤维骨架结构。这种新型骨架密度仅为传统金属骨架的1/5,抗拉强度却高达29.5MPa,较市场主流气凝胶基材提升近2倍,能够有效抵御电池包在极端振动、冲击下的结构损伤,显著延长隔热片的使用寿命。
在工艺改进方面,团队在黄冬梅教授提出的“常压梯度干燥替代超临界干燥”理论指导下,开发出多级溶剂置换、梯度控温干燥工艺。该技术通过精准调控环境湿度与压力,彻底摆脱了对昂贵超临界设备的依赖,为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大规模生产奠定了基础。
经权威检测机构验证,该气凝胶隔热片导热系数稳定在0.023W/(m・K)以下,阻燃性能通过GB/T2408最高等级认证,在1500℃火焰喷射下可保持30分钟无熔滴、无明火,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技术创新必须与生态责任同步推进。”团队负责人陈炎阅表示,下一步团队将聚焦气凝胶材料的可循环再生与可控降解技术体系,致力于构建从原料端到回收端的全链条绿色闭环,让每一份材料都能承载可持续发展的使命。
这一突破性成果不仅破解了电池热失控的行业难题,更通过技术创新降低了生产成本,为新能源汽车电池安全防护提供了高效、经济的解决方案,有望加速推动相关技术在行业内的广泛应用,助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