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导向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研究——基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
来源:中国教育晚报 作者:嘉锰 发布时间:2025-11-06
在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度融合的当下,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大学生作为国家创新人才储备的关键群体,其创新能力的培养质量直接影响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协同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 机制,能够有效突破大学生在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资源分散、实践脱节等壁垒,有效连接高校人才培养与国家战略需求的重要纽带。
教育筑基:构建适配新质生产力的育人体系
教育是创新能力培育的基础性载体,面对当下传统学科体系分割的困局,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契合的育人模式成为不二之选。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增设跨学科课程模块,将其纳入到课程体系的构建板块中,能够培育大学生的复合型知识结构,引导学生跳出单一学科的视角进行问题思考。
“灌输式”教学作为突破创新教学模式的“第一道门”,搭配新质生产力推广项目式学习、案例式教学和翻转课堂,实现全方位创新育人新格局。高校应当联合企业共享实际研发项目,突破行业前沿性难题,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研发过程中磨砺创新思维与实践技能,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同时加强思政教育与创新教育的融合,将家国情怀、社会责任贯穿于教学全流程,引导学生将个人创新追求同国家产业发展相结合,树立“创新为民、科技报国”的价值取向。
科技赋能: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实践平台
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也是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支撑。高校协同企业共建产学研发合作基地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打通从技术研发到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能够为科技创新注入新动能,搭建产学协同的实践平台,大力推进学生参与数字孪生、区块链应用等新兴技术领域的创新实践。通过举办覆盖全行业、多领域的科技竞赛、创新挑战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对个人技能探索的热情,锻炼其运用新技术解决产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学生在科技实践中积累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动能。
人才引领:完善创新人才成长生态链
人才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首要资源,也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育的核心关键。高校应着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打造兼备深厚学术造诣与丰富产业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健全人才评价激励机制,破除“唯分数、唯论文”的单一评价模式,努力将创新成果、实践能力、产业贡献等多元要素纳入到评价体系中。同时进一步发挥行业领军人才与企业家的引领效应,举办相关讲座,以企业实况为指南,向学生传播产业发展的新理念、新思维,拓展学生的创新视野。
三位一体:构建协同联动的创新培养闭环
教育、科技、人才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支撑、协同发力的有机整体。教育为科技应用和人才成长奠定基础,科技为教育升级和人才培养提供工具,人才为教育改革和科技创新提供核心动能。三者有机融合能够形成“教育筑基-科技赋能-人才引领-创新产出”的闭环培养机制。
在这一机制中,高校能够全面发挥统筹协调作用,以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为核心导向,优化教育资源在高校教育环节的配置,强化科技平台支撑,完善人才引育的机制。政府在培养环节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跨部门、跨区域资源整合,为产学协同创新提供政策支持与保障。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提供实践场景、技术支持以及市场反馈,形成“高校育人、科技赋能、企业用才”的良性互动格局,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青年一代的创新活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基础框架上不断优化。在协同育人中持续完善培养机制、搭建实践平台、优化成长生态,让大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充分释放。以此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作者:盖新磊 学校: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