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大学师生团队成功研发国产化智慧教育点读系统——助力推动区域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来源:中国教育晚报 作者:嘉锰 发布时间:2025-11-06
在点读笔、学习机等传统教育硬件广泛应用的背景下,系统封闭、成本偏高及拓展性有限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广泛覆盖。如何让人工智能技术切实助力教育公平?由温州燧石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牵头开发的国产化智慧教育点读系统,提供了一条技术实用、注重体验的创新路径。该系统基于国产芯片平台,融合手势交互、智能语义理解等人工智能技术,打破设备使用边界,致力于为不同地区的学生提供便捷、智能的学习支持,并通过全国产化技术架构,探索“AI+教育”的创新应用模式。
公司创始人、温州大学2023级本科生余艳楠在创业过程中始终坚持“技术普惠”的理念。她指出:“教育资源的区域差异,部分原因在于优质教学工具的可及性不足。高端设备价格不菲,普通产品功能有限,难以满足学生深入学习的需要。我们希望通过高校与企业的协同研发,利用国产化技术打造体验良好、成本可控的教育解决方案。”
技术亮点:自然交互,贴合儿童使用习惯
为提升设备的易用性,研发团队重点优化了人机交互逻辑。区别于传统点读设备需接触识别的操作方式,该系统引入了非接触式手势识别技术,用户可通过简单手势选择文字或划定区域,实现即指即读、即时讲解等功能,大幅降低了低龄学生的使用门槛。
技术团队针对儿童使用特点,对识别算法进行了专项优化,确保在国产芯片平台上也能实现流畅、稳定的响应,适应7-12岁孩子的操作习惯。在内容识别方面,系统可同步解析图像与文字信息,并结合教育场景进行语义理解与内容生成。团队通过对主流大模型进行教育领域的定向优化,构建适合儿童认知的语料库,使系统输出的内容更贴合学生的理解能力。语音交互方面,系统集成了语音合成、语音识别与发音评估等功能,形成“听—读—评—纠”一体化学习闭环,并通过技术手段提升多音字、易错词的教学准确性,有效辅助学生语言学习。
普惠导向:控制成本,增强适用性
实现教育科技的普惠应用,是团队的核心目标之一。为降低使用门槛,研发团队在硬件选型上注重性价比,采用全国产主控平台,并通过系统架构的优化设计,将终端设备成本控制在更具竞争力的区间,远低于市场上同类高端产品。
公司技术研发工程师姚家旗、黄鑫表示:“优质教育资源不应因价格而难以触达。我们通过云端协同的技术路径,减轻了对本地硬件的高性能依赖,即使在网络条件有限的乡村地区,系统仍可提供文字识别、基础答疑等核心学习支持,助力缩小城乡数字教育差距。”
系统还针对城乡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进行了功能设计。面向城市学生强化拓展检索与互动问答能力,激发学习兴趣;面向乡村学生则侧重基础学科辅导,如汉字学习、发音纠正等,帮助夯实学业基础。
应用成效:助力教学,获多方积极反馈
目前,该系统已在温州部分小学及社区开展试点应用,以其便捷性和实用性获得师生和家长的认可。有教师反馈,学生通过手势即可快速获取生字读音、释义及例句,识字效率明显提升,尤其在留守儿童较多的学校,系统有效缓解了教师个别辅导的压力。
配套的教师端应用支持学习数据可视化,教师可查看学生的交互热点与知识掌握情况,为差异化教学提供参考。一位参与试用的教师认为,数据辅助使其能更精准地把握学情,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调整。
项目指导教师、温州亚龙智能产业学院培训中心主任李翔宇指出:“技术应服务于教育本质,让资源获取更平等、更便捷。该系统的实践表明,国产技术能够有效支撑智能教育基础设施的构建与迭代。”
研发团队表示,将持续收集实际应用反馈,完善系统功能,拓展学科支持范围,增强情境化学习体验。未来,公司计划通过公益合作、优惠支持等方式,将系统推广至更多地区,特别是资源相对薄弱的多村学校,以实际行动助力教育公平。
从关键技术攻关到教学场景落地,温州燧石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与温州大学的联合团队,展现了“AI+教育”创新的可行路径——以真实问题为出发点,以普惠应用为落脚点。这一融合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的实践,为我国教育数字化与教育公平事业提供了有益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