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大学:以“纤手造物”为实践课堂,培育兼具家国情怀与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
来源:中国教育晚报 作者:嘉锰 发布时间:2025-10-28
当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遇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延边大学给出了生动答案——该校“纤手造物团队”打造的非遗共创平台,不仅成为赋能女性手艺人、助力乡村振兴的“桥梁”,更成为学校践行“实践育人”理念的鲜活课堂,让学生在解决真实社会问题中实现全面成长。

图1 人生礼仪朝鲜族婚礼屏风
“非遗传承不能只停留在博物馆里,尤其是乡村女性手艺人,她们有技艺却缺渠道,这是我们想解决的核心问题。”团队负责人的话,道出了项目的初心。在延边大学的支持下,团队成员跨专业协作,结合管理学、设计学、计算机科学等知识,开始探索非遗赋能的路径。学校为项目提供了创新创业孵化器、导师指导等资源,鼓励学生将课堂所学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
项目推进的过程,就是一堂生动的“实践课”。为了对接手艺人,团队成员多次深入延边乡村,克服语言障碍,与朝鲜族手艺人面对面交流,记录她们的技艺故事与需求。在开发线上平台时,他们反复测试优化功能,确保小程序既能满足手艺人的操作习惯,又能吸引年轻消费者。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金顺玉会长谈判合作时,学生们提前调研行业现状、制定合作方案,在一次次沟通中提升了谈判能力与资源整合能力。
“以前在课堂上学的是理论,现在真正体会到‘社会需求’是什么。”团队成员分享道。在设计“花甲有礼”动漫IP系列伴手礼时,他们既要解构朝鲜族花甲礼的文化元素,又要考虑现代消费者的审美与实用需求,最终开发出融合传统纹样的“宫廷米糕”、寓意长寿的“参茸礼盒”等产品。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深化了对民族文化的理解,更培养了“文化IP化”的创新思维。

图2 为人生礼仪朝鲜族婚礼摆桌技艺全展图
项目的成果,是学校育人成效的直接体现。目前,“纤手造物”已与金顺玉会长的协会签约,锁定30余位女性手艺人资源;首批5款非遗文创产品完成打样;社会投资机构表达投资意向;平台即将上线运营。更重要的是,团队成员在项目中收获了跨文化沟通、系统思维、社会责任感等核心素养,多人表示未来将继续深耕非遗保护或乡村振兴领域。
延边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纤手造物”项目是学校“以赛促创、以创育人”的典型案例。学校始终鼓励学生立足区域特色,聚焦社会痛点开展创新创业,通过搭建实践平台、整合校内外资源,让学生在“做中学、创中长”。该项目不仅为非遗“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提供了青年方案,更证明了高校在培育“懂社会、能创新、有担当”人才方面的独特价值。

图3 为朝鲜族人生礼仪摆桌技艺中的米花饼
如今,“纤手造物”团队正朝着“打造全国多民族非遗共创网络”的目标迈进。而延边大学也将继续以这类实践项目为抓手,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为社会培养更多兼具家国情怀与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力量在服务国家战略、助力社会发展中绽放光彩。








